第1595頁
但是諸葛誕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引狼入室,勾結東吳,如果吳人能給諸葛誕比較大的援助的話,那麼局面很可能就會變得艱難起來。
吳人對淮南的覦覷由來已久,孫權在世之時,就曾屢次發兵進犯淮南,欲將江淮之間的這片土地據為己有,只不過由於魏國歷任鎮守淮南的大將應對得法,加上朝廷這邊的全力支持,孫權數度犯境,皆是無功而返。
這一次面對諸葛誕伸出的橄欖枝,吳國人不可能不動心,畢竟他們垂誕淮南已經很久了,好不容易才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又怎麼可能會輕易地放棄呢,所以吳人出兵,占領了合肥新城,後壽春的諸葛誕形成了犄角之勢。
如果司馬軍想要平定諸葛誕叛亂的話,就必須要考慮進吳軍的因素,這也無疑讓淮南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司馬倫的這話,算是說到司馬師的心坎上了,曹亮陳兵於黃河北岸,已經給司馬師帶來了無窮的壓力,諸葛誕再叛於淮南的話,司馬師就等於是腹背受敵,形勢變得芨芨可危了。
如果能給司馬師一個契機的話,司馬師首先考慮的便是出兵淮南,把諸葛誕給解決掉,這樣沒有了後顧之憂,司馬師也可以放心大膽地全力迎擊曹亮了。
司馬倫提出來的調虎離山之計,便是要給司馬師創造出一個契機來,讓曹亮無暇南顧,這樣司馬師便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去對付諸葛誕了。
機會往往是稍縱即逝的,司馬倫已經創造出了機會,但司馬軍如果還是死守著黃河防線,沒有其他的動作,等曹亮滅掉了劉淵,再回過身來,黃河防線上的形勢變又會變得緊張起來,等於是司馬倫創造出來的這個機會白白地浪費掉了。
所以鍾會主張靜觀其變的時候,司馬倫則提議趁此機會,首先去搞定淮南的諸葛誕,消除後患。
這顯然是涉及到戰略上的一個重要決策,包括鍾會在內的諸將都有些不以為然,儘管司馬倫身為司馬師的弟弟,又是法定的大位繼承人,但由於他太過於年輕了,大家對他還是比較輕視的。
難不成只有十幾歲的孩童能比他們這些身經百戰的大將更懂軍事嗎,說出去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諸將對司馬倫的說話都有些嗤之以鼻,只不過出於司馬倫身位地位比較特殊的考慮,沒有幾個人敢站出來公然地反對司馬倫,但大多是不以為然的態度。
只不過有一個人是例外的,那就是一直在側耳聆聽的司馬師,別人不知道司馬倫的計劃,還以為是司馬師發現的指令呢,但事實上,司馬倫在幕後出謀劃策,由司馬師來發號施令。
包括更早一些的冀州防禦體系,最初的策略都是司馬倫提出來的,只不過是經過司馬師的完善之後,才最終得以施行。
不管這個計劃最終成功於否,足可以驗證司馬倫的智謀了,所以當司馬倫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之時,司馬師還是比較虛心地比較能接受,這一次司馬倫提議早些出兵剿滅諸葛誕,完全是符合司馬師的利益的,所以司馬師還是傾向於司馬倫的。
第1484章 大膽的想法
這個時候,司馬師腦海之中突然地湧現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連他自己都被這個想法給震驚了。
那就是讓司馬倫領兵,去平定淮南的叛亂。
這個想法無疑是瘋狂之至的,司馬倫只有十三歲,此前毫無領兵作戰的經驗,讓他突然去指揮如此重要的戰爭,就連司馬師自己都感覺到這個想法是多麼的荒謬和不可思議。
但司馬師為何會突然湧出這樣的念頭來呢?
自從瞎眼之後,司馬師就對自己的前途和性命產生了擔憂,大業未竟,自己就已經雙目失明了,縱然是權力滔天,但誰又有躲得過生老病死呢?
現在司馬家的大業遭逢到最為困難的時期,內憂外患,風雨飄揚,那怕司馬師失明了,都還得咬牙堅持著,一刻都不敢有所放鬆。
可司馬師無法預料到自己生命的盡頭在那兒,如果他倒下了,司馬家的大業將會何去何從?
這讓司馬師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儘管司馬懿生前已經指定了繼承順位,自己身後,有弟弟司馬倫來繼承大業。如果司馬師能活到司馬懿的年紀,那肯定是沒問題的,到時候司馬倫早已成年,足以擔當大任了,可是冀州之戰後,司馬師眼一瞎,便產生一個奇怪的念頭,生命是何其的脆弱,誰也無法保證自己能不能在明天醒來,而如果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憂患重重的司馬家,將會徹底地失去主心骨,尚未成年的司馬倫是否能擔得起這份大任,司馬師真不敢保證。
儘管說司馬昭把他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但相比較司馬倫來說,司馬攸更為年幼,當然更不會成為司馬師的考慮範圍。
司馬師之所以同意將司馬攸過繼到自己的名下,並不是說他對司馬懿安排的嗣位承繼有什麼想法,如果真有什麼想法的話,那也是司馬昭,並不是他司馬師。
這個過繼過來的兒子,最多也就是名份上的,至於親情啥的,遠遠談不上,最多也就是司馬師這一脈後繼有人給上個墳燒個香有人祭拜而已,但兩世之後,十世之後呢,誰又能保證司馬師香火不斷?
對於這些身後事,司馬師是一點兒也沒在乎的,他更看重的,是司馬家族如何延續的事,如果在這場天下之爭的大戲之中司馬家最終落敗的話,司馬家族恐怕無一人能倖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