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3頁
無論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還是姜維的九伐中原,無論是淮南之戰還是荊州之戰,三國之間大大小小規模的戰鬥幾乎從未停歇過,但三國之間的疆域卻異乎尋常的穩定,最多也就是你家丟一個郡,我家奪一個縣,如此拉鋸而已,三國之間真正的邊界,四十年來,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但曹亮的強勢崛起徹底地改變了三國的版圖,曹亮不僅在魏國內部消滅了權臣司馬家,而且大舉興兵,一口氣吞掉了吳國。
三國之間一直維持著一種極為微妙的平衡,如果將天下之勢劃為了十成話,魏國可以獨占五成,吳蜀共占五成,再細分的話,吳可占三成,蜀可占兩成。
也就是說,大體上來說,吳蜀如果聯手的話,是可以和魏軍打成平手的,這也是三國一直以來能維持平衡的一個關鍵所在,如果魏國太強,吳蜀聯合起來都不是對手的話,那麼吳蜀遲早會亡於魏國之手。
但這也僅僅只是一種對三方實力的大體劃分,決定三國鼎立的因素還有許多,比如地利的因素,蜀國占據山川之險,吳國有長江天塹,這些因素對穩定三國的疆域也起著特殊的作用。
不過吳蜀的聯盟也並非是那種鐵桿的聯盟,他們之間依然存在著怨隙和猜疑,甚至有互相利用的嫌疑,這樣的情況下,是很難形成合力的,比如諸葛亮北伐關隴,要求吳國出兵淮南,形成對魏國的兩面夾擊之勢,而吳國倒是出兵了,但基本上是一種觀望的態度,反倒是希望魏蜀兩家鶴蚌相爭,自己好漁翁得利。
反之亦然。
總之,吳蜀兩國形不成鐵板一塊的聯盟,對魏國來說,是一件利好的事情,這樣就給了魏軍一個各個擊破的機會。
曹亮就是抓住了這麼一個機會,利用高人一籌的武器裝備,一舉突破了吳國的長江天險,攻克了建業,滅亡了吳國。
雖然說吳國還有地方的殘餘勢力在不斷地進行著抵抗,但就整體而已,三國鼎立的格局已經被完全的打破了。
吳國滅亡之後,蜀國連這麼一個貌合神離的盟友都沒有了,而且魏國吞吳之後,疆域和實力更是倍增,當初魏國就可以獨占天下五成之勢,如今再得吳國的三成之勢,天下已經是十占其八,在實力上,形成了對蜀國的碾壓之勢。
如是放在以前,蜀國對魏國一直是攻多守少的,長年以來,蜀國一直處於一種積極進攻的狀態,現在隨著天下形勢的改變,蜀軍必須要對自己的戰略決策進行調整了,不能再以進攻為主,甚至都沒有力量再組織進攻了。
從此之後,蜀國將全面地轉入到戰略防禦階段之中來,為了避免吳國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蜀國上下必須要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認真地做好防禦準備。
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是需要蜀國人好好地適應的,他們喊了幾十年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現在也該是放棄了,只有走務實的道路,堅定守土保國的信念,蜀國才有希望堅持下去。
第2311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
姜維是一個倔強的人,雖然他屢戰屢敗,但卻依然屢敗屢戰,為了心中的執念,姜維從未也過放棄的想法。
但同時姜維也是一個務實的人,保存實力是他一貫的作風,那怕是在歷次的北伐之戰中,姜維都很少孤注一擲,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從來也不是姜維所推崇的。
姜維頻繁地用兵,一直被蜀國的大臣們所詬病,認為姜維是窮兵黷武,勞命傷財,損耗國力,但事實上,姜維的每一次用兵,都十分的謹慎,只有在保存實力的前提下,他才會選擇發起進攻,有時候明明知道這是一場能打得贏的仗,但就是因為估算下來損失會比較大一些,姜維都寧可放棄。
這也是和蜀國的國力人力密不可分的,蜀國偏居於西南一隅,國貧民弱兵少,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那種拼消耗的戰鬥,從來也不是姜維所想要的,魏國的實力強大,人口眾多,就算是再多再大的損失,他們也能很快地補充起來。
但蜀國真心沒有那個實力,出現虧空了,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是很難補充的,所以形勢所迫,姜維在用兵的時候,就不得不精打細算,恨不得把一文錢掰成兩半花,一個人當成兩個使。
西陵之戰給姜維留下了無窮的遺憾,這也是許他距離興復漢室最接近的地方了,如果能夠守住西陵,蜀國就等同於擁有了一個伸向中原的跳板,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橋頭堡,將來天下形勢有變之時,姜維或許便有機會呼嘯而出,逕取中原了。
但這最後的期冀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實現,蜀軍在馬鞍山黯然撤退,就如同他們四十年前從夷陵敗走一般,荊州之地,再一次與他們無緣。
不過姜維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對於姜維來說,失敗早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他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多到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了,如果因為一次失敗就懊悔絕望的話,那姜維早就成為了一個廢人了。
事實上,姜維的內心,遠比其他人要強大的多,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姜維都能做到波瀾不驚,此次西陵之戰的失敗,在許多人的看來,都是惋惜不已,畢竟蜀國錯失了一個進軍中原的絕佳機會,而這樣的機會,估計以後也不會再有了。
而姜維卻沒有患得患者失,失去的終歸是失去了,強求不來,也就是說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無論如何也強求不來,西陵失去了,那就證明西陵並不是你的,現在姜維所要做的,就是忘掉過去,面對現實,加強永安的防禦,以應對魏軍的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