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5頁
陸抗這個時候展現出了冷血的一面,他下令軍隊不要顧忌百姓的攔阻,強行出城,如果那些百姓膽敢繼續圍堵的話,陸抗已經下達了格殺令,對於那些肆意阻撓實施破壞刁民,要一律嚴懲之,甚至是殺無赦。
陸抗可沒有那種婦人之仁,身為大將軍,他更多的是要考慮軍隊和官吏的安全,這些人才是防禦荊州的根本所在,至於那些平民百姓,不是說他們不重要,但此刻魏軍已經逼近,陸抗如果真要都將他們帶走的話,那結果就是誰也走不了。
所以陸抗乾脆狠下心來,將武昌的百姓全都拋棄了,這是一個迫不得已的決定,如果真有辦法的話,陸抗也絕不會這麼做的,因為此舉,他甚至可能會丟掉整個荊州的民心。
但現在陸抗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這次的撤退相當的倉促,必然會有所犧牲,這也是為了大局,為了大局的利益,做出一部分的放棄也是不得己而為之的。
在顧全大局和取捨之間,往往是很難做出決斷的,而優柔寡斷卻是兵家之大忌,陸抗深知這一點,此時形勢萬分的緊迫,魏軍隨時都可能會殺到武昌城下,稍有遲疑和猶豫,到時候想走也走不了了。
這個時候,陸抗所展現出來的鐵血和剛毅的一面,讓吳軍諸軍士皆是悚然震懼,他們可從來沒有看到過陸抗如此強硬,就如同是一塊鐵板一樣冷冰冰堅硬如石,不近人情。
但越是如此,這些士兵越是對陸抗心生敬畏,絲毫也不敢拂逆陸抗的軍令,他們從陸抗陰沉的眼神之中看得出來,陸抗這回的軍令可不是兒戲,那是要動真格的,誰要是膽敢違抗了軍令,那可就是殺無赦的下場。
吳軍在井然有序地撤退,等撤到差不多的時候,步協趕到了陸抗的跟前,詢問道:“大將軍,能帶走的糧秣輜重皆已帶走,帶不走的也差不多全部給毀掉了,接下來是否放火燒城?”
步協是負責調運糧草物資的,走水路到江陵,可以運載很多,大部分的糧草輜重都已經裝船起運了,只留下一部分比較笨重的,用途也不是太大的物資器械,步協也按照陸抗的要求全部就地銷毀,這些東西縱然帶不走,也絕不能留給魏軍。
現在剩下的就是武昌城了,如果按照慣例,吳軍在撤離武昌的時候,會對武昌城進行大規模的破壞,不留給魏軍任何的東西,包括城池。
就像當年董卓不敵十八路諸侯撤離洛陽之時,一把火將洛陽燒了個乾淨,而最先殺到洛陽的正是孫堅,其時洛陽已經是一片焦土了。
這次吳軍主動地放棄了武昌,似乎也應當向董卓一樣,將武昌付之一炬,只留一片焦土給魏軍。
當然,這種計劃也必須要經得陸抗的同意才行,如此重大的事,沒有人敢擅自來做主,包括步協。
陸抗聽到之後,望了望武昌城內,臉色有些陰鬱,輕嘆了一聲,道:“此番撤軍,某已經對不起武昌的百姓了,此番若要是再焚毀武昌城,某豈不成罪人了?傳令下去,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城內放火,違令者斬!”
陸抗已經記不得今天下達了多少次斬立決的軍令了,不過非常時刻,當行非常之事,這一點陸抗把握地一直比較嚴格。
其實放火燒掉武昌,對魏軍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魏軍的糧食供應基本上來自於江北或得是建業以南的吳郡,那怕吳軍此刻將武昌化為一堆的廢墟,魏軍也不過是繞道而走,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其實這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罷了,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吳國經營武昌多年,這裡是吳國陪都的存在,為了打造武昌,吳人花費了將近幾十年的時間,現在未發一矢,就拱手讓人,確實讓吳軍士兵心裡不舒服。
但陸抗心裡並沒有這樣的念頭,在陸抗看來,放棄武昌百姓已經是一種迫不得己的做法了,如果此刻再下令焚城的話,那他就更對不起這些武昌百姓了。
儘管知道了魏軍來犯的消息,但武昌的百姓也只有一部分人選擇逃出武昌城,跑到附近的山裡面去躲避戰亂,另外大部人的百姓,選擇了繼續呆在城裡,不管是福是禍,他們都將會堅強面對。
這其中大部分人是因為武昌城裡有他們的房子有他們的家有他們的產業,所以這些人是很難下定決心逃走的。
而且更多的原因就是魏軍自從進攻到吳國境內之後,於民秋毫無犯,消息傳開,武昌的百姓自然也希望魏軍可以和傳說中的一樣,不騷擾百姓。
當然誰也無法保證這就是真的,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魏軍抵達武昌之前,一切還都是未知之數。
陸抗當然不會讓這麼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的,所以他斷然地否定了縱火焚城的提議,讓武昌的百姓免於苦難。
當然,陸抗還有一些小心思的,那就是這次逃離武昌,也只是暫時的,將來他們還是要打回武昌的,所以現在也只不過是暫時讓魏軍來代管武昌,時機成熟了,他們就會殺個回馬槍的。
如果等他們重新回到武昌,卻要面對著自己造就的一堆焦土一座廢城,到時候那又情何以堪。
所以陸抗沒有動武昌城,而是將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也算是留下一份期待吧,也給自己保留一份希望,那怕就算是自欺欺人也好。
但至於將來他們究竟能不能再回到武昌來,那還真就是一個未知之數,陸抗心頭是一片的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