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7頁
勝仗打得越多,地盤占得越廣,但戰鬥力卻下滑得十分嚴重,越打到後來越攻擊乏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盤占得太多了,兵力過於分散,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後繼乏力的原因。
這種現象,在并州的時候,並沒有發生過,并州是曹亮的根據地,不管怎麼打,地盤都不會增加,但後來當并州軍走出并州,進攻擊幽州冀州的時候,由於并州軍擴散的速度太快,以至於很快就出現了主力部隊攻擊無力的現象。
曹亮在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結症所在,隨著地盤的擴大,大量的軍隊要去駐守城池,這樣野戰軍團就會面臨不斷地“減員”問題,無形之中讓主力部隊的攻擊力銳減,戰鬥力下降。
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曹亮很快就提出了野戰軍團和守備部隊的區分制度,在原有的郡兵制度上面,建立起守備兵的制度,每次野戰軍團出征之時,守備部隊便緊隨其後,野戰軍團在前面攻城掠地,這些守備部隊則隨時地進行接管。
如此一來,野戰的軍團將不再需要分出兵力來駐守城池,除非是遭到敵人反撲,這些城防需要加強防守的時候,野戰軍團才會參與到守城作戰之中來,其他的時候,野戰軍團根本不再需要顧及各地的城防,這樣也可以讓他們保持持久的戰鬥力,卻繼續地攻掠地,勇往直前。
魏軍的這個傳統已經是沿續了好多年,野戰軍團不受拖累,越戰越強,從東打到西,從北打到南,席捲了大部分的天下州郡,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
而守備部隊也在不斷壯大和發展之中,雖然他們在戰鬥力上沒辦法和野戰軍相提並論,但擔任守備任務,平匪緝盜,對付一些流寇和叛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魏軍平定天下的過程之中,守備部隊也發揮出了相當大的作用,這次鄧艾準備伐蜀,依然是按照四比一的比例配置守備軍,八萬人的野戰軍團,至少得有兩萬人的守備部隊。
將來野戰軍團打到哪兒,守備部隊就會隨時地來接管他們拿下的城池和地盤,讓野戰軍團始終有充足的兵力來發動進攻,所向披靡。
第2343章 時移勢易
守備部隊的作用就是駐守城池,維持地方的治安,基本上不參與野戰作戰任務,所以兵員的素質要求並不太高,在魏軍的徵兵體系之中,優質的兵員基本上都被野戰軍團給撥走了,而淘汰下來的二等兵員,則會被錄用為守備軍。
所以真正論戰鬥力的話,這些守備兵真是不行,但如果他們僅僅只是駐守城池,捕賊緝盜,安撫百姓,鎮壓叛亂,還是完全可以勝任的,這也就解決了主力野戰兵團的後顧之憂,他們在前面打仗,根本就不用擔心後面的事情,有這些守備軍來給他們善後,野戰軍團完全可以專心致志地向前進攻。
除了守備軍之外,鄧艾還得準備三四萬人的民夫來運輸糧草,這些民夫當然不在軍隊的編制之內,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由於山路的險峻,大型的輜重車輛是很難通行的,魏軍只能是採取小型的騾馬車或人力的方式來運輸,這無形之中就加重了後勤運輸的困難,人少了不抵事,但人太多了,本身運輸隊的消耗就會增大。
而且使用人背肩扛的方式來運輸糧草也不太現實,畢竟從關中到漢中,需要走好幾百里的山路,沒有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是無法穿越這些谷道的,那怕是再身強力壯的漢子,走這麼遠的路,背這麼重的負荷,換作是鐵打也承受不了。
早在并州的時候,由於山路崎嶇,糧草轉運困難,當時曹亮就曾採用一種民間使用獨輪車來運輸糧草,這種獨輪車的體積小巧,可以在極為狹窄的地方使用,大部分人可以通行的地方,比如窄橋窄路田埂等處皆可通行,而且尋常負重六七百斤都不是問題,一車至少能頂五人用,而且最關鍵的是,它可以進行長途遠行,只需要單人即可操作,走累了便歇,歇好了再走,這種簡單便捷的運輸方式一直在魏軍後勤系統之中有所保留。
當然,後勤運輸如果從效率上來講,排在第一的是水運漕運,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型輜重畜力車輛,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人力運輸,但受到條件所限,水運漕運得有河流水系來作為保障條件,黃河渭河水系雖然也能運輸糧草,但卻是季節性的,最起碼冬天河道冰封之時,就無法實現漕運。
同樣的道理,畜力的車輛也必須是在平原或者是道路條件允許的丘陵山地才能進行,像秦嶺這樣險峻的山路,許多路段是車馬所無法通行的。
所以鄧艾思前想後,還是決定重新啟用獨輪車這種人力車輛來進行運輸,至少也要比單純地依靠人背肩扛的方式要先進得多。
但儘管如此,民夫的數量依舊是不可少的,為了保證前線的糧草供應充足,後勤補給必須要跟得上才行,現在關隴一帶囤積的糧草,已經是足夠十萬大軍兩年之需的,即使現在關東地區不再向關中運送一粒糧食,魏軍也可以保證在兩年之內不會出現缺糧的問題。
不過這個保證也僅僅只是局限在關隴的範圍之內,隨著戰線的向前延伸,魏軍的後勤補給困難也會成倍地增加,鄧艾可沒有忘記當年諸葛亮屢次伐魏是如何失敗的。
事實上,在魏國這邊,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正是諸葛亮憑藉著一己之力,改變了魏蜀兩國之間的局勢,在諸葛亮北伐之前,許多人甚至都不相信蜀國有能力向魏國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