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頁
鍾會的計劃比較長,他在各個方面的闡述都比較詳實,不過司馬懿顯然關注的並不是他的全部計劃,而是對某兩點比較感興趣。
第一點當然就是後勤補給的問題,任何的軍事行動,繞不開的先決問題,就是糧草補給的問題,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其他的一切都免談。
其次就是分兵的問題,想要突襲晉陽,自然不可能十萬大軍一窩蜂地前往,肯定是要分兵的,而一旦分兵,便給了曹亮各個擊破的機會,先前陳泰和胡遵的兩次失敗早已給司馬懿敲響了警鐘,對於最擅長於各個擊破的曹亮,司馬軍必須採用集中兵力的方法,避免被并州軍分而食之。
這顯然是司馬懿最為關心的核心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個計劃就是一個雞肋,沒有實行的價值。
顯然鍾會在這方面也是做過深思熟慮的,所以突襲晉陽的軍隊,兵力上絕不會少,鍾會採用一分為二的辦法,將目前司馬軍剩餘的九萬多軍隊分為兩個部分,五萬人前往晉陽,而剩下的四萬五千餘人則擔負起後勤保障的事務來。
以目前并州軍的狀況,一口氣吃掉兩三萬人沒有多大的問題,陳泰和胡遵便是前車之鑑,所以在分兵上,鍾會不敢將兵力分得過於分散,五萬人是最低的配置,而曹亮想要一口吞掉五萬人,他還沒那麼大的胃口。
一半的軍隊擔任突襲任務,而另一半的軍隊擔任後勤保障任務,如此一來,便可以同時解決司馬懿最為關心的兩個難題。
目前并州軍的主力全部集中於上黨,晉陽那邊的防禦力量相對而言薄弱的多,鍾會用五萬人去突襲晉陽,從兵力上來講,是足夠的。
而用近五萬人來擔任後勤保障,估計也只有鍾會敢這麼想吧,不過這顯然也是有著極大的好處的,無形之中補強了後勤部隊的實力,避免了出現糧草被截的情況,并州軍真要想從四萬五千人的隊伍之中搶奪糧草,無異於虎口撥牙。
司馬懿輕輕地頷首,顯然他比較認可鍾會的計劃,司馬師當即上前道:“父親,孩兒願率這一支軍馬前去突襲晉陽。”
司馬懿看了看了司馬師,又看了看鐘會,顯然鍾會的這一計劃,事先是和司馬師商量過的,鍾會提出計劃,司馬師請求執行,兩個人倒是相輔相成。
不過司馬懿並沒有輕易的點頭,畢竟這麼大的軍事行動,至少還得再斟酌斟酌,開弓便沒有回頭箭,就算做不到完美,那也必須要做到完善。
雖然司馬懿也覺得鍾會的計劃沒有什麼大的疏漏,但曹亮如何來應對則是一個謎,如果司馬軍長途奔襲晉陽,結果也像高都壺關那樣是一座空城,那司馬軍將何以應對?
作為并州的州治,司馬懿雖然不認為曹亮會輕易地放棄,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畢竟曹亮打仗,每每常有出人意料之舉,讓司馬懿不得不防。
如果晉陽真得還是一座空城的話,那就意味著司馬軍又撲了空,這樣的話,拿下晉陽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反倒是拉長了司馬軍的防線,讓司馬軍的處境雪上加霜。
所以,司馬懿覺得這個計劃還有待商榷的地方,當然,司馬懿認為鍾會這個計劃做得很不錯,至少從司馬軍自身的角度來講堪稱完美,但唯一欠缺的,就是對敵人方面的預估,曹亮向來詭計多端,不按常理出牌,不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的話,計劃失敗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所以對於司馬師的積極請戰,司馬懿並沒有立刻同意,而是讓他們將這個計劃再行補充完善,其後再做定奪。
司馬師和鍾會對視了一下,一副挺無奈的表情,從他們的想法來看,這個計劃已經是無可挑剔了,拿下晉陽指日可待,但司馬懿沒有點頭同意,他們就無法付諸實施。
就在此時,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書傳了上來,但番六百里加急的文書都是急要,所以司馬懿在接到文書的時候,第一時間便打開了,剛剛看了幾眼,司馬懿的神情就變得嚴峻起來。
司馬師等人一看到司馬懿神色大異,那肯定是有什麼重大的事情發生,否則以司馬懿的性格,泰山崩於眼前都能做到不動聲色。
如果真有什麼事情能讓他動容的,想必也是比泰山崩了還大的事情。
司馬懿看到書信之後,沉聲地道:“陳留太守薛正舉報充州刺史令狐愚和揚州都督王凌相互勾結,意圖謀反,並有令狐愚的親筆書信為憑,某一直以來最為擔心的就是淮南,想不到還真就出事了。”
淮南叛亂,對於司馬懿來說,就等於是後院起火,尤其是在北征并州的節骨眼上,王凌和令狐愚密謀叛亂,顯然在是殺了司馬懿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這次的北征并州,司馬懿特意地儘可能地安撫於王凌,甚至不惜將蔣濟死後空缺出來的太尉之位授給了王凌,希望籍此來穩住王凌。
司馬懿此舉的最大目的,自然是不想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雖然說王凌和司馬懿多少年一直就是心懷二志,貌合神離,但畢竟沒有走到和曹亮那種決裂的程度,所以司馬懿雖然把王凌和曹亮一樣,列為了頭號的政敵,但還是區別來對待的。
曹亮屬於最先被征伐的對象,而王凌則是司馬懿打擊的下一個目標,雖然同處於敵對勢力,只是王凌這邊顯然沒有曹亮那邊緊急,司馬懿極力穩住王凌,便是不想出現腹背受敵的窘迫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