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頁
馬蹄鐵是羅馬人發明並改進的,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就已經很流行了,不過中國古代似乎一直沒有使用過馬蹄鐵,一直到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之後,馬蹄鐵才盛行起來。
曹亮既然提前造出來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自然也順手將馬蹄鐵這個小物件給搞出來。
馬蹄鐵雖然小,但卻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馬具,西方不是流行一個諺語嗎,丟了一顆釘子,掉了一隻蹄鐵;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甭管真的假的,馬掌都是重要滴。
馬蹄鐵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讓戰馬可以長途跋涉,正因為如此,騎兵才真正成為戰鬥力強大,作戰能力持久的主力部隊。
除了這三樣馬具之外,驍騎營在騎手的武器和裝備上面,也進行了升級換代,由於輕騎兵的屬性,驍騎營的武器和裝備是同越騎營屯騎營有極大的區別的。
首先衣甲上面,為了最大程度地減低重量,驍騎營拋棄以往所穿的鐵製鎧甲,全部採用皮製的衣甲,輕便靈活,雖然說防護能力弱了一些,但在機動性上面,卻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為此,驍騎營在人員的選撥上面,也是儘可能地挑選一些體型偏瘦的騎手,淘汰了一些大塊頭,進一步地保證戰馬的負載趨於一致。
在武器的選擇上,也是以輕便靈活的馬刀為主,配備輕便的長槍,除此之外,捨棄掉了任何多餘的負載,讓戰馬的速度儘可能地提高到極限。
經過重新的改造,驍騎營已經被曹亮打造成了一支全新的輕騎兵隊伍,而這一戰,也將正式地檢閱驍騎營的戰鬥能力。
第0952章 突襲
司馬軍的推進速度極快,很快就向祁縣迫近了。
由於司馬懿屢吃分兵而進的苦頭,所以這一次他把七萬騎兵集中到了一塊,不給對手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再集中也不可能讓七萬大軍擠在一塊,這樣的話反而是讓隊伍臃腫不堪,喪失騎兵的機動性。
所以在排兵布陣上面,司馬軍的騎兵還是按照各營的編制,分為七個獨立的戰鬥序列,每營大約一萬人,相互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且這個距離並不太遠,基本上就處於一種目力所及的範圍。
這樣的布置,既保證了各部人馬之間的活力,不至於讓隊伍擁擠不堪,而且在協同作戰方面,則有著天然的優勢,以騎兵的速度,只要是在視距的範圍之內,基本上可以保證很快就可以抵達,不管那一營的隊伍遭到敵方的攻擊,他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隨時增援。
而七個騎兵營,基本上採用的是菱形分布,居前的是一個騎兵營,左右側翼也各有一個騎兵營,在後翼的位置上,也有一個騎兵營,這樣四個騎兵營分布於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而整個隊伍的核心,則是由三個騎兵營構成的中軍,中軍的三個騎兵營也呈品字型分布,一旦外圍的騎兵營遭到攻擊,他們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實施增援。
這樣帶有彈性的騎兵攻擊集群,也是司馬懿傾盡心力來打造的,知悉并州軍在加緊訓練騎兵的新式戰陣之後,司馬懿也對先前的騎兵陣法進行了改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拋棄了以前的平行攻擊陣型,而改用了菱型戰陣,安排最精銳的騎兵營擔任突前的攻擊群,外圍的戰鬥群和中軍的支援群相互策應,構成一個有機協調的作戰群體。
而且這個菱型戰陣的最大優點就在於一改以前騎兵作戰時較為死板的攻擊方式,只知道橫衝直撞,採用菱形戰陣之後,各部人馬之間的彈性增加了,這個陣型可以擴大,也可以收縮,而且根據戰鬥的需要,還可以適時地變幻成為其他的陣型。
司馬懿為了這次的北伐,還是傾盡心血的,這也是他為什麼在騎兵部隊糧草盡毀的不利情況下,依然堅持加速進軍的最大資本,退兵雖然是萬全之計,但退兵之後對軍心士氣的打擊將會是極為嚴重的,甚至可以說再想組織進攻,又得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司馬懿不想再等待了,他必須要速戰速決,儘快地解決掉曹亮這個心腹大患。
司馬懿在初春二月北渡黃河,拉開了進攻并州的序幕,原本以為這是一場拉枯摧朽的戰役,但沒想到光是在介休,就打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且到目前為止,仍為取得任何的進展,這讓素來以沉穩見長的司馬懿也暗暗地有些沉不住氣了。
這次突襲祁縣,司馬懿就是決意要與并州騎兵進行決一死戰,只要擊敗了并州軍的這一支主力,司馬軍便可以直搗晉陽,從而徹底平定并州叛亂。
未戰而先退,絕不是司馬懿所希望看到的,他依仗著司馬軍騎兵數量上壓倒性的優勢,決心一戰解決所有的問題。
平坦如坻的汾河平原一望無際,從這兒一直向北,便可以直抵晉陽,也就是說,從這兒打到晉陽,是沒有任何的關隘阻隔的,唯一能阻止司馬軍前進的,也只有并州軍的騎兵了。
進入到祁縣之後,司馬懿下令放緩了騎兵的行進速度,而是改派偵騎四下出動,去搜尋并州軍的蹤跡,平原地帶雖然說不像山地丘陵那樣可以很好的隱藏人馬,但這兒地域寬闊,如果并州軍想要刻意藏起來的話,司馬軍還是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去尋找的。
司馬懿下令擴大了菱型戰陣的範圍,將左右兩翼拉開到了十里之外,這樣方便司馬軍做地毯似搜尋,只要司馬軍所經之處,并州軍幾乎沒有藏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