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頁
這等於是直接將各國原有的社會結構,統統打碎,天下各國的王公貴族們,不心存疑慮,那才怪了。
於是天啟皇帝便狐疑地道:「他們肯嗎?」
「自然是不肯的,不過我大明也有兩個優勢。一方面,是列祖列宗們早已建立了朝貢體系,對於藩國較為優厚的條件,也不曾覬覦他們的疆土,因而……口碑還是有的,有個好口碑……至少可以確保他們的王公貴族,不至擔心我大明有鯨吞他們的企圖。這其二,便是遼東方面,八旗和流民軍一路向西,所過之處,四海振動,如今誰不曉得,我大明軍勢已至極盛,一旦惹怒,免不得寸草不生,灰飛煙滅。各國也難免需掂量一二,明哲保身。與其與我大明交惡,受我大明徵討,倒不如拱手稱臣,接受這些條件。」
天啟皇帝道:「朕聽聞,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張卿倒是想到了許多年之後了。張卿之言,其實朕也有所疑慮……」
他有所疑慮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和長久以來的價值觀不一樣,天啟皇帝的列祖列宗們,對於出海的百姓,視為棄民,而且十分不鼓勵百姓們出海謀生。
在這個時代,市井之中,也是如此的思維,認為離開家鄉的人,往往輕賤。
當然,張靜一也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過他認為,遷徙人口並非是完全正確的事,只不過從利弊來說,趁著大明最強勢的時候進行遷徙,反而是百利無一害的事,甚至對於千百年之後,都有巨大的影響。
天啟皇帝倒是乾脆,隨即便道:「不過既然張卿認為這般對我大明有利,那麼朕就恩准了。」
禮部的效率很高,在揣摩了天啟皇帝的意圖之後,尤其是張靜一幾乎每日都登門督促,很快一份章程便送到了天啟皇帝的面前。
天啟皇帝大抵地看了裡頭三十多條各種詳細的條款,從與大明和藩國的關係開始,再至外交、經濟、司法都有所涉及,因而,便下旨令內閣執行了。
內閣這邊,在孫承宗的帶領之下,火速擬定了詔書,分發諸國。
此時……在京城裡盤桓的倭國使節,是最先得到消息的。
在看過了詔書之後,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擔心。
實際上……這詔書裡頭除了說你打你之外,基本上限定了大量的倭王以及諸侯們的行為,除了必要的朝貢之外,甚至還直接涉及到了倭國的司法、通商甚至是民典的問題。
這對於倭人而言,顯然是有些難以接受的。
不過倭人看到如此『嚴苛』的條件之後,這第二個反應,居然是長長的鬆了口氣。
講實在的……他們來之前,做的最壞打算是大明找一個藉口,說不準水師就抵達倭島,然後就二話不說的開揍了。
倭人不傻,當初尼德蘭人強迫他們開國,讓他們見識到了尼德蘭人的堅船利炮,現在尼德蘭人都被大明打的滿地找牙了,這大明倘若當真對他們動手,就勢必是滅頂之災。
現在對方提出一個比較苛刻的條件,反而讓人鬆一口氣,這就好像做買賣一樣,若是對方笑呵呵的什麼都好說,那麼十之八九人家壓根不是來跟你做買賣的,而是打定了主意來搶你的。
反而這種苛刻的討價還價,倒像是真的買賣人。
這一下子,心裡舒坦了,還好……至少……這不是最壞的結果。
第八百二十二章 天下無事(大結局)
張靜一在京城呆了十數日,其實已開始有些懷念遼東了。
倒不是說對京城不適,而是此時已漸漸覺得,遼東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只是天啟皇帝是不肯輕易放他走的,幾乎每日召問,君臣還算相得,偶爾也會閒聊天下的大勢。
可這天下大勢聊的多了,大抵也和嚼蠟差不多。
因此,張靜一終究還是決定辭行。
因而這一天,他早早地入了宮,先去見了太后,問了安,方才自紫禁城趕往西苑勤政殿。
天啟皇帝見了張靜一,露出喜色,接著便道:「上一次你說新的朝貢關係,朕命禮部擬了細則,也與諸國會商,倭國和朝鮮國以及安南國倒是率先認同,願做表率,有人做了表率,其他諸國修約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朕也沒有想到進展如此順利,諸國少有怨言。」
張靜一看著一臉笑容的天啟皇帝,也笑著道:「那麼恭喜陛下了。」
天啟皇帝道:「朕細細思來,還是遼東那兒的功勞,如你所言,若非遼東唱黑臉,諸國又如何會不安呢?現在倒是巴不得朝廷拿出一個保他們萬全的方略來,雖說條款略有苛刻,可至少心裡踏實。噢,對啦,你手裡拿著的是什麼?」
「是書。」
「書?」天啟皇帝一挑眉,面露不解。
張靜一老老實實地道:「陛下,臣命人將陛下的書稿整理了一番,隨即命書行雕版印刷成冊,在各地的書市售賣。」
天啟皇帝陡然想起這件事來,當初自己確實是恩准了,雖然心裡還是沒底。
他不禁道:「不會惹人生笑吧。」
張靜一搖搖頭:「書的銷量極好,其中一部涉及到工程的,更是萬人空巷,一時引的洛陽紙貴,現如今大明搞工程的人多,許多人對工程學都有興致,而陛下所著的書質量尤佳,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便是許多工程的博士,也都是極推崇的,因而售賣的極為火爆,可謂是一書難求,如今諸書商們,都在拼命的印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