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張裕成隻字不提保定寧家,只道:「寧夫人之母亦是林侯之後,你等難道不知?」
不上數日,京中勛貴與朝中臣子分為三派,雖未在官面上相爭,私底下議論卻不少。
一派以為,太后數十年來廣有垂德,甄家獲罪,太后不但未曾求情,還曾提出辭去後位,可見心中無私,又如何會因私心遷怒林大人之妻?
寧夫人出身的確不如賈夫人,太后教導命婦亦是天經地義,何過之有?
另一派以為,縱使出身有所不如,但寧夫人能臨危不亂,身懷六甲而護夫於危難之中,如此「堅貞、賢淑、深明大義」,堪為人婦典範,焉能只以出身論德行?
太后不辯事實即下定論,實在是失於輕率,未免寒了功臣的心。何況寧夫人母族亦是名門,家教甚好。
第三派只說,太后所言並非是在苛責寧夫人,不過勉勵而已。是流言曲解了太后的原意。
原本太后慈德賜教,寧夫人承恩領教,正是一段佳話才對。
除這三派之外,還有少數不張口不表態。亦有暗說寧夫人之誥命封號都是聖上親賜,太后如今這般,倒顯得天家母子不合,著實年老昏聵的。種種說法,不勝枚舉。
——寧安華聽完羅十一詳述各家觀點,捧著因誇她太過,她只匆匆掃過一遍就收起來了的《辭官表》再讀過數遍,等臉上不發燙了,才找林如海,笑問:「表哥去年就料到會有這一出,所以才這麼誇我的?」
沒有他這一表在前,就算張裕成和他其餘親近同年故交再怎麼暗中發力,風向也不會這麼快就從「寧夫人是否真的德行不足」,轉為「太后教導寧夫人是對是錯」。
現在,她「賢德大義」的美名幾乎傳遍京城——幸好林如海還「病著」,她還能再躲幾個月,反倒是太后的名聲有些危險了。
林如海半日方說:「當時一筆寫就,都是肺腑之言。」
寧安華指著他說自己「身中劇毒,僵臥在床,是天理昭昭、報應如此」的一段,笑問:「這也是『發自肺腑』?」
……
若非事關妻子、堂姑、女兒和妻妹的名譽,林如海無意拿自家文章引人大肆討論。
他暗中做的一切,自然通過弓九私下稟報過皇上。
又不幾日,在私下的議論即將被搬到官面上之前,這日端陽佳節,忽有夏太監來至林宅,送來御筆匾額「賢義智勇」四字,言是聖上賜予寧夫人,嘉獎其於危難中賢淑大義、智謀果敢、勇救其夫,助朝廷掃除奸佞、保護忠臣的。餘下還有金銀錦緞等,是鳳藻宮賞賜的。
同日,聖上在宮中請加上皇、太后徽號,又親做《端陽賦》一篇,一抒對上皇、太后的純孝之情。
送走夏太監,寧安華端詳著被掛在她正堂內的「賢義智勇」匾,拜讀了聖上的《端陽賦》,笑道:「這下人人都知道,皇上也認為是太后糊塗辦錯了事,這是給太后找補來了。」
順便再用太上皇和甄太后刷一回「仁孝」。
她低聲問林如海:「那些『傳言』,真是太后做的?」
這事前後一個多月,皇上刷足了「公正仁孝」,又給林家再施一回恩,收攏的不止林家的人心,正逐步確立他天下之主的地位。
林如海在《辭官表》中展現出來的忠心與才華,他的功勞,還有她的「賢義智勇」,都為他再得授官做足了排場。
有如此嘉獎,今後誰再說她德行不足,就是明著打皇上的臉了。
上皇置身事外。
只有甄太后,不但用幾十年經營完美的形象出現了裂痕,還讓人把甄家的罪過再一次翻了出來。
就算沒有林家的反擊和皇上的順水推舟,她的名聲有瑕,甄太后除了或許能出一口氣之外,還能得到什麼好處?
甄太后能無子穩立中宮五十年,當不會想不到這是未必能傷敵幾分,卻很大可能會自損八百的事。
難道是上皇授意,甄太后不得不行?
還是說,其實是皇上做的?
林如海思索半晌,也終無結論。
*
半個月後。
四更才過,甄素英就在黑暗中睜開了眼睛。
在她身旁,北靜郡王水溶仍在沉睡中,呼吸聲又輕又緩。
甄素英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只將雙手覆在自己的小腹上。
成婚九個月了,王爺一個月有半月都在她房裡,可她的肚子還沒有動靜。
太醫診過她的身子並無不妥,她年輕體壯,體質溫和,適宜生育,若還是懷不上……
甄素英咬住下唇,略偏頭轉向水溶。
眼前只能模糊看見王爺的輪廓,但王爺俊美的眉目早已刻在她心底。
但,就如同她和王爺都心知肚明,皇上還讓她嫁給王爺,正是為了削減北靜王府之勢,北靜王府也不會為了甄家反對皇上一樣,她也很清楚,王爺對她沒有分毫心動。
而她的心也不會真正為王爺動搖。
如果甄家還是從前的「承恩公府」,或許她和王爺成婚五年、十年後,會有些割捨不斷的情分在。
但現在,她只能做好惠賢淑德的北靜王妃,盡心侍奉太妃、王爺,和王爺的姬妾們一起給王爺開枝散葉、生兒育女,不能嫉妒,更不能怨懟。
若到了八月,她還不能有孕,那就只能她主動去提,給王爺喜歡的幾個美人名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