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再者是主管縣裡治安,也是常常需要到鄉里跟百姓打交道,催收賦稅的縣尉了,他叫薛凱義,並不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而是通過「流外入內」的方式,從胥吏一步一步地幹上來的,因而年齡也有些大了,也會仗著自己是太康人,有一定的勢力而得意。
正因為他在太康縣有勢力,所以他管理治安時,當地的百姓才會有所忌憚,且能從胥吏一步步地升上來,說明他的的政績是不錯的。
還有幾名錄事,溫善也一一見過了。總體而言,她覺得自己被安排來這裡,還是受到了優待,畢竟別的地方的刺頭可能會很多,而不是像這裡的佐官,不是正好跟溫善擅長的業務相關,便是實幹家。
等認完了人,一天時間也就過去了,溫善回到住處,柏伶等已經打掃好了衛生,又幫忙將她要看的文書等搬了過來。
實際上溫善並不需要看這些文書,因為系統里只要搜太康縣,相關的文書便會出現,這包括往年的田賦租稅、縣令斷過的案子、每年辦各種祭祀的記錄等。
在來太康縣之前,溫善便已經提前了解過了,所以今日跟下屬們見面,也是為了試探他們是否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辦事。好在他們雖然也有私心想要瞞報的地方,但是總體而言溫善沒感覺出他們的叛逆之心。
等看完了文書,溫善又給家裡修書一封,當然也不忘叮囑小郡主要勤加學習。
溫善也想熟悉縣衙事務時循序漸進,奈何第二天便有百姓報官,第一次當主審官的她匆忙上堂問案情。
溫善初次斷案怕斷錯了案,好在這樁案子是屬於百姓間的糾紛,她在縣丞等的輔佐之下,問清案情,又根據朝堂的律令做出了相應的審判。
這個案子後,縣丞們大概也看出來了,溫善在財政以及農政上有天賦和才能,但是在斷案上並不擅長。
於是縣尉出去巡邏時,便邀請溫善一塊兒,一邊給她講解這邊最常見的案子類型,一邊教授她一些斷案技巧。
溫善混跡官場也有幾年了,自然知道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好,她知道縣尉有所求,而在不觸碰她的底線的前提下,她倒是可以接受對方的這個示好。
一連接著好幾日,溫善都在外走動,聽旁人說這兒的風俗習慣民情千百遍,還不如親眼看一遍。
她初來乍到,又換下了官服,穿上麻布衣裳,走在街上雖然有人會因為她的相貌而看她,但是卻沒人認得出她來。
半個多月後,溫善已經走遍了整個太康縣,她的腦子裡已經有了自己接下來三年該如何發展太康縣的初步規劃,首先是要完成女皇的期待,將堆肥的方式推廣開來,提高農作物產量。
其次她要跟之前的縣令一樣,加強水利方面的工程;同時還得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再重視教育,降低各種案子的發生……
溫善覺得縣令這個職位可比太府寺、司農寺的工作要難多了,它必須得協調和綜合多方面,難怪晉升的途中必須要先到地方為官,若是不曾到地方歷事,日後怕是沒有能力上高位。
當然,每個縣令的政績都有側重點,如前任縣令所注重的是水利跟司法方面的事情,以至於太康縣雖然是土地肥沃的地方,農業卻並不算出色。
為此溫善覺得還是得先側重農業,然後兼具工商發展。
太康縣的官民等溫善到任一個月後,才等來她的初道政令,便是要求百姓按照她所教授的辦法堆肥。
同時溫善通過系統關於土地資源的文書,發現太康縣的土地利用率不算很高,至少還有很多荒地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所以她組織了人手去將那些屬於官府的荒地開墾了,一部分充做官田租給百姓耕種,另一部分則對外兜售。但是她首先考慮的是能買得起地,但是還沒有地的百姓。
等她賣了地後,將這部分錢投入到了糧倉中,從糧倉里買來谷種,低價出租給需要谷種的百姓。
一些百姓往往收成之後沒有留種,所以來年需要向富戶買,富戶則會趁機抬高價格。因而溫善之舉,也算是損害了一小部分富戶的利益,他們雖然富庶,可也畏懼溫善,故而並不敢說什麼,只通過縣尉等,想來勸說或者收買溫善。
溫善沒有被說服,可短時間之內也沒有第二項政令下來,令人鬆了一口氣。
直到兩個月之後,溫善才又讓人進行人口大普查,另外也完善了女戶、未成丁戶等方面的政策,讓富人減少賺漏洞的機會。
她的政令在許多人看來都是溫和的,故而除了一部分利益受損的富人之外,並無人反對她的政令,所以她的政令得以在太康縣施展開來。
知州也到太康縣來看過,最終他覺得溫善或許是女子,過於婦人之仁,所以處事太溫和。而這麼處事的後果可能是,三年來,政績也不會有特別出色的地方。
想到這兒,他來太康縣的次數倒是變少了。
沒有上司整天盯著,溫善處事漸漸地放大膽了來,前面的政令只是為了讓官吏與百姓慢慢地適應政令的變化,到了後面溫善又在酒稅、茶稅、鹽稅方面進行改革時,反對的聲音總是有的,但是卻沒能掀起什麼風浪。
——
鄴嬰之在京師除了學習,偶爾也會留意太康縣的消息,得知溫善在那兒幹得很好,女皇私底下也讚賞過她的靈活與機敏之後,她才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