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賈代善見興德帝提都不提讓兩湖總督沈明章增援粵海,就知道興德帝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心腹,到底親疏有別。大概從賈赦做了太子伴讀開始,榮國府便被興德帝劃到了東宮屬官的位置,而沈明章是興德帝真正的嫡系,興德帝捨不得兩湖兵馬受損。
果然興德帝又勸說:「老賈啊,滿朝文武,朕最信任的就是你,粵海局勢,非你出馬不可。你女兒女婿還在粵海呢,現在也不知如何了,你帶兵增援,豈非一舉兩得?」
賈代善立刻就跪下了:「皇上,老臣的身體老臣自己清楚,實在支撐不了帶兵遠征。若是尚能一戰,老臣便是舍了性命不要,也定要為皇上、為江山社稷衝鋒陷陣。只是老臣舊傷發作得愈發勤了,老臣只怕因老臣耽誤了戰事,讓粵海甚至整個西南動盪,影響社稷。再一個,老臣太久不帶兵,若是將士不服老臣,也影響士氣。若是沒有這些困難,臣責無旁貸」
興德帝將賈代善扶了起來,嘆氣道:「你的身子,朕聽王太醫說過。既如此,朕便不再勉強。」
自賈代善回京,興德帝便以關心舊臣為由,特地派了太醫給賈代善診治,以示恩典,同時也是掌握賈代善的真正身體狀況。
賈代善戰場上拼殺出來,身上確然帶著舊傷,每逢陰雨便隱隱作痛。粵海氣候潮濕,瘴氣橫行,王太醫早就說過就身體狀況而言,賈代善不適合這次帶兵。所以興德帝沒再堅持。
最終朝廷還是定了由兩江總督吳兆恆帶兵增援粵海。定下之後,興德帝立刻派了監軍,頒了聖旨八百里加急送往金陵。
吳兆恆出身貴族,也一直做官,深諳為官之道。做了幾年兩江總督也沒出大亂子,但是一輩子沒打過仗。這次出征對吳兆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若是勝了,不但吳兆恆自己加官進爵,也是給三皇子以助力。若是敗了……若是敗了,仗著三皇子的勢力,只要晉親王不倒,自己終究能保住性命,但是仕途上也到頭了。
聖旨已經到了,此事無法推脫。好在皇上知道吳兆恆首次真正打仗,給的部隊和糧餉都很充足。南越不過邊陲小國,兵力物力都有限,吳兆恆覺得這一仗自己必能旗開得勝。
接到聖旨當日便點兵/擇吉,這日啟程之前,接到了粵海傳來的急報:原來,南寧知府林海組織了敗退的粵海兵力,現在已控制住了局勢,大有反攻之勢。
監軍魏幸立刻笑著恭喜吳兆恆說:「恭喜吳大人,出征當日得這樣的好消息,吳大人此次出征必定旗開得勝。」
有好消息吳兆恆自然是高興的。於是吳兆恆帶著五萬精兵浩浩蕩蕩的向西進發。
因有監軍同行,吳兆恆雖因初次出征有些緊張,也不敢故意拖延,日夜兼程的向前趕。好在江南到粵海的管道修得很成熟,行軍速度倒是不慢。不足一月,援軍到了粵海。
這時,林海已經帶著重整旗鼓的粵海將士修築工事,補全防線,又得了當地土司的支持,開始往南推進了。
打仗除了打有生力量、打後勤、打指揮,也打情報。朝廷援軍剛到,南越軍就知道了。
本來麼,朝廷軍這邊就穩定了軍心,戰局有逆轉的跡象,現在援軍一道,南越軍首先士氣就沒了,且行且退。粵海與南越交接之地一直到南越境內都是綿延的大山,地形複雜,叢林密布。
如果南越軍逃回叢林,朝廷軍是不好追擊消滅的。至少要付出不少的代價。
好在林海在粵海這幾年,從未停止過修習兵法。賈代善準備退路的時候,也是傾囊相授,林海對各種地形需要的注意事項,對應的陣法都很熟悉。
既是兩江總督帶著兵符來了,林海自是要交指揮權的,但是林海也將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做好了,一併交了上去。
吳兆恆沒有真正打過仗,但是也是武將出身,學過兵法,身邊也帶著謀士。見林海所提的作戰計劃處處周全,便交給謀士參詳。
那謀士看完道:「屬下覺得此計甚是周全,只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到了戰場之上,還要隨機應變。」
林海是榮國公的女婿,和吳兆恆不是一個派系。雖然林海能在粵海穩住局勢,已經說明了其軍事天賦,但是林海到底是文人出身,吳家是武將世家。林海的計劃再好,若不提點意見出來,豈不顯得吳家不如一個書生。
林海也知道這些彎彎繞,只笑著答曰:「是我考慮不周了。」
吳兆恆說:「林大人所提計劃雖好,但到底太保守了。現在南越軍心渙散,我們應當一鼓作氣才是。兵法雲『十則圍之』,我們兵力數倍於南越軍,速戰速決即可。魏監軍以為如何?」
吳兆恆野心勃勃,不但想將南越軍趕回去,還想讓南越割讓城池,立大功勳。
魏幸是興德帝身邊的五品太監,品級雖然比之吳兆恆要低很多,但卻是興德帝親派的,吳兆恆不敢怠慢。
魏幸說:「調兵遣將的事,雜家哪能胡亂開口。只覺吳大人說得對,林大人也說得有理。吳大人問我這個,不是為難我麼?吳大人作為一軍統帥,拿主意便是。」
林海雖然覺得窮寇莫追,又想到賈瑚所言榮國府受興德帝忌憚。魏監軍既然是代表皇上的意思,那麼魏監軍這話應當是敲打自己做好本分,不要僭越。於是林海便沒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