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頁
可誰能想到,蓋房子的錢攢的差不多了,一場山體滑坡,把姥姥和姥爺都帶走了。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廖志俊的媽媽就當場昏了過去。
後來,一家三口到事故現場,從救援人員手裡接過了姥姥和姥爺的遺體,安葬在了距離晚杜鄉政府幾公里外的鄉鎮公墓。
姥姥和姥爺去了沒幾年,他媽因為悲傷過度,沒熬過去,也跟著去了。
尊重母親的遺願,廖志俊和父親把母親安葬在了姥姥姥爺長眠的公墓。
廖志俊本來是在縣裡上班的,後來母親去世後,看他爸一直悶悶不樂的,仔細一想,大概是想念母親了,廖志俊索性就參加了崗位競聘,這才調到了晚杜鄉,順帶著把他爸也給帶來了。
父子倆就這樣在這裡安家了。
鄉下的房子並不貴,廖志俊花了六萬多塊錢,在鎮上買了一棟民房,平時他上班,他爸就負責買菜做飯,空了就騎著兒子給自己買的「老頭樂」,去公墓看看妻子。
父子倆的生活平淡又寧靜,就像鎮上的生活,永遠都是慢吞吞的節奏。
這個地方真的很適合養老,但這樣的慢節奏,卻是所有資本都不願意涉足的地方。
錢只有不斷的快速流動,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
但在這裡,老百姓一貫的想法就是「小富即安」,只要家裡的米缸還有米麵,地里有蔬菜,房樑上還掛著沒吃完的臘肉,老百姓就一點也不慌。
可鎮上的幹部們慌得一批啊。
大家都這麼佛系躺平,哪個投資商願意過來投資項目嘛。
鄉里也想過要不要緊跟潮流,爭取一些像是露營、徒步之類的旅遊項目,但徵求意見書發下去之後,村幹部們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居然有一大半村民都選擇投了反對票。
廖志俊當時就無語了。
為什麼呀?
鄉里要是真能引進什麼旅遊項目,把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起來了,那鄉親們不都跟著一起發家致富了嗎?
這一點,衛昇倒是覺得挺能理解老鄉們的。
面對廖鄉長帶著苦笑的解釋,衛昇點了點頭:「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能理解老鄉們的擺爛心理。」
「廖鄉長您想想這幾年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我猜想,咱們晚杜鄉,肯定也有很多老百姓家裡,當初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讀書考大學吧?」
「可全家人努力種地打工,好不容易供出了一個大學生,到底有沒有光宗耀祖,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呢?」
「我猜測,這裡面,可能一千個大學生,也未必有一個真能在大城市出人頭地,把全家人都接到城裡去享福的吧?」
「如果換成是我們,發現無論怎麼努力,最後的結果,還是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打工,掙的錢可能還不夠養活自己,而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得到的卻只是一副渾身是病的身體,甚至還有外債,您想想,如果是您的話,您還願意努力嗎?」
老鄉們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全家人努力脫貧致富,供孩子讀書,花光家裡所有的錢,結果發現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要和他們一樣去送外賣、送快遞、去工地搬磚,那這中間幾十年的努力,豈不都白費了?
還不如就從現在佛系躺平,留在老家種地養豬,賺的錢夠自己吃喝,反正孩子九年義務教育也花不了多少錢,大不了供到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掙錢嘛。
沒有「大學生」這個名頭壓在身上,想去哪上班,就去哪上班,要是運氣好,遇到一個願意帶自己的老師傅,學一門好手藝,興許掙的比大學生還多呢。
聽完衛昇的話,廖志俊整個人都不好了。
怪不得!
他就說這幾年鎮上的空房子怎麼越來越多。
前些年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安心學習,媽媽們都不出門打工了,到鎮上租房子陪讀。
這兩年陪讀的家長越來越少,這房子可不就空出來了?
連孩子讀書都不上心了,鄉里還能指望他們努力拼搏搞錢嗎?
等等!
「衛總您不是說,很看好咱們晚杜鄉的旅遊產業嗎?」
他很想說既然鄉親們都躺平了,那衛昇來他們這投資旅遊產業,豈不是要血虧?
但一想到自己的職務,廖志俊又把後半句話給咽進肚子裡了。
不能說。
說了,萬一衛昇跑了咋辦?
第342章 咱這新景區,主打的就……
衛昇還真沒打算跑路。
實際上,他還挺欣賞,或者說挺支持晚杜鄉的鄉親們集體擺爛躺平的。
因為他要在晚杜鄉打造的旅遊項目,就是主打「擺爛文學」的呀。
聽完他這番「豪言壯語」,廖志俊差點暈過去。
這世道是怎麼了?
擺爛也能發展成一個旅遊產業嗎?
「怎麼不能呢?廖鄉長,您也看到了,現在不光是年輕人,很多中年人、老年人都開始擺爛了,大家出門旅遊,也不是奔著什麼著名旅遊景點打卡去的,說白了,就是換個地方繼續躺平耍手機嘛。」
「既然如此,那咱們為什麼不能把晚杜鄉這種躺平文化發揚光大呢?獨躺平不如眾躺平呀。」
廖志俊神色複雜地嘆息了一聲,堅強地宣揚正能量:「衛總,咱們還是得適當宣傳一些積極正面的文化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