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頁
別說,聽著甚爽。
事不宜遲。
黃昏出了乾清殿,直接奔往戶部衙門。
戶部尚書夏元吉正準備放衙,卻見有個主事匆匆進來,說神機營中軍指揮黃昏求見夏尚書,夏元吉愣了下,他來找自己作甚。
估計沒好事。
思忖了一陣,對那主事道:「你去通知其餘同僚放衙罷,我去接見這位黃指揮。」
雙方見禮,落座。
黃昏對這位建文舊臣其實頗多尊敬。
夏元吉確實是個人才,洪武年間,因為鄉薦而進入太學,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和那顧獨坐顧佐一樣,夏元吉年輕時候也不合群,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夏原吉卻端坐不動。
太祖看見後覺得這小子不錯,沉穩大氣,是個做大事的人,於是升授他為戶部主事,雖然戶部的事情繁瑣,但他主事的部門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很快得到了戶部尚書郁新的賞識。
適逢郁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太祖那時候殺的臣子夠多了,不知道怎麼回事,想仁慈一把寬宥他們,郁新堅持不許。
太祖怒問郁新是誰教他的。
郁新也是耿直,直接說是堂後的書算生。
書算生是一個官職。
太祖於是將書算生逮進監獄。
有個姓劉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便對太祖讒言說:「在此事中教郁尚書堅持出發各部慵懶臣子的是夏原吉。」
太祖是和等人,哪會被忽悠,怒叱,「夏原吉能夠幫助郁新處理戶部事務,是難得的人才,你是想陷害他嗎?」
得罪太祖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處死,暴屍街頭。
所以說,洪武朝內做官,腦袋瓜子真的是隨時都掛在腰間,哪天一不小心就掛了,這位劉郎中就因為那麼一句話,成了笑柄。
這只是夏元吉在洪武朝得太祖信任的瑣事。
真正讓黃昏敬佩的還是後來的事情。
建文初年,夏原吉升任戶部右侍郎,次年,充任採訪使,巡視福建,所過郡縣鄉邑,都檢查吏治好壞,詢問百姓疾苦,名聲大噪。
靖難之後,夏元吉被逮捕獻給朱棣,不料朱棣不僅沒砍他腦袋,還重用夏元吉,升為戶部左侍郎,在郁新去世後升為戶部尚書。
這期間,夏元吉做了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治水。
永樂元年,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
夏原吉請沿著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動用十幾萬民工,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
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永樂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
永樂三年,夏原吉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夏原吉又奉旨率領僉都御史俞士吉、大理寺少卿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
連姚廣孝稱讚不已。
黃昏入仕之後,雖然一直在風浪之中搏鬥,但對於這些政事還是清楚,是以對這位戶部尚書,尊敬有之。
夏元吉在官場浸淫多年,年少的銳氣磨去了許多。
見面知心。
發現這位中軍指揮天子寵臣對自己的態度頗為尊敬,也便放下尚書的架子,人都是這樣,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笑道:「黃指揮有何事?」
黃昏呵呵一笑,「確實有事,剛從陛下那邊出來,此刻來見尚書,是打算給戶部送錢。」
夏元吉樂了,「這錢送戶部可沒意思,不應該送陛下麼。」
他其實也欽佩黃昏。
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黃昏做到了這一點。
黃昏呵呵一樂,「都一樣,是這麼回事,我上策陛下,建議改革貨幣制度,不過陛下還沒決斷,估摸著要找夏尚書等重臣商討,此事大概需要些時日才會塵埃落定,而我個人還有些事不能拖,因此在啟奏陛下,得到他的同意後,來找夏尚書商討。」
自稱我。
而不是卑職或者下官,在這一點上,黃昏有這個底氣,也不是不尊重夏元吉,而是這樣一來,更能拉近兩人的關係。
夏元吉若有所思,「這是送錢?」
怎麼感覺你是來賺錢的。
黃昏哈哈一樂,「都一樣,既是送錢給戶部,也是我自己賺錢,雙贏的事情。」
夏元吉,「你且說說看。」
如果真能雙贏,而戶部這邊又不用冒險,倒是可以操作,能夠充稟國庫,須知黃昏這幾年的手筆,可都不是小打小鬧。
第582章 有錢能使磨推鬼
黃昏直奔主題,「因為時代商行資金不夠,我打算經由戶部夏尚書這邊,從國庫里借個五萬兩黃金,暫時應急——」
「停!」
話沒說完,夏元吉打斷黃昏,「我沒聽錯?」
私人,從國庫借錢。
這要不是親耳聽見,打死夏元吉也不會想到,世上竟然還有人這麼的異想天開,你當國庫是個大型的私人錢莊麼,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