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頁
朱棣十分感激張信,稱他為「恩張」。朱棣想納張信之女為妃,張信堅決推辭,由此更受到朱棣的敬重,朱棣登基之後的削藩諸事,都是張信主辦。
張信開始恃寵而驕。
這些年張信沒少做貪墨搶占良田的事情,不過朱棣都沒問罪於他——這也得益於黃昏的時代商行,讓張信發現賺錢不需要太多的搶占良田也可以了。
所以比之歷史上的張信,現在的張信已經很收斂。
所以越發得朱棣信任。
如今張信是五軍都督府的右軍左都督,他的話當然有分量,所以張信說出應該換帥為時不晚的時候,群臣議論紛紛,大多持相同意見。
確實,大家都對關外的局勢不滿。
你黃昏帶著十五萬的北伐大軍,結果卻讓瓦剌大軍跑到了韃靼區域,兩座布政司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你卻帶著北伐大軍在瓦剌鄂畢河區域打獵。
簡直無能到了極點!
可以說,這是比李景隆當年北伐燕王還要無能,縱觀我大明歷史的戰事,黃昏這一次的北伐舉措,簡直無能到無人出其左右!
第1065章 換帥?
朱高熾猶豫了,動搖了。
有一說一,關外的戰爭局勢,朱高熾也看不懂了,北伐瓦剌,怎麼主戰場反而跑到了韃靼區域,瓦剌和北伐大軍各打各的。
給人的感覺就是大明取瓦剌,瓦剌取韃靼。
然後繼續關內關外對峙。
北伐大軍在瓦剌那邊摧枯拉朽,可瓦剌在韃靼這邊,延平已經唾手可得,一旦延平失守,順平危在旦夕。
到時候瓦剌占據了順平的鋼鐵堡壘,如果再從海外購買火炮增添防禦力量,那麼瓦剌就可以以此為大本營,不斷的侵吞兀良哈和原瓦剌區域。
若是逐步壯大,只怕會成為大明的又一個大隱患。
於是朱高熾問了一句,「諸位以為換誰去主持大局合適?」
張信等人大喜過望。
卻沒注意到朱高熾在這裡埋的坑。
北伐主帥和副帥的陛下親自點的將,就是為了給太孫鋪路,現在關外的局勢雖然複雜,但並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你們這些當臣子的這個時候提出換帥,是對陛下的不信任。
所以這個時候你推誰出來,都要被陛下遷怒。
但張信等人大喜,不是因為可以換帥,而是因為這事關係到官員除拜,太子殿下竟然鬆口,有擅自決斷的意思——這是在找死。
只要他頂不住壓力同意了,陛下豈會放過。
就算陛下默許,張信這些臣子也不會放過機會,會大肆彈劾太子,水滴石穿日積月累,搞不好太子的東宮位置就要玩完。
所以這個新去主持大局的人,一定得有一定的分量,讓太子不敢太忽視。
於是張信大聲道:「在甘肅防備的漢王殿下,素有勇謀,且他駐防之地距離北伐大軍較近,正是去力挽狂瀾的最佳人選。」
朱高熾哦了一聲,看向其他臣工,「諸位也如此這般認為?」
奉天殿驟然安靜下來。
換帥嘛,可以,畢竟黃昏目前在北伐上面沒有任何建樹,而且這位妖臣以往在軍事上的名聲確實不好,換一個軍事名將去大家也放心。
但現在一聽,換朱高煦去,這就不和善了。
好好的一個國家大事,結果還是要糾纏到你們兩兄弟的皇位爭奪中去,於是乎除了幾個支持漢王朱高煦的武將,其他臣子都保持沉默。
這架勢……還是誰都不得罪的好。
有支持朱高煦的,自然就有支持太子的,所以很快有人出來反對,內閣浮沉楊浦——這麼多年來,他早就暴露了,誰都知道他是支持太子的。
所以說話也很刻薄。
畢竟讀書人,口頭功夫是無敵的,一番反駁的毒辣語言說下來,說得張信啞口無言,最後無奈的道:「那你覺得誰去主持大局比較合適?」
楊浦想都不想,「何必需要別人去主持大局,北伐主帥雖然是黃昏,但副帥太孫朱瞻基,素有陛下勇猛之風,又得諸多東宮屬官教導,文物雙全,如果真要換帥,太孫殿下是最佳人選!」
其實對於東宮勢力而言,換帥不換帥,沒啥差別。
反正黃昏不是東宮的敵人。
而且只要北伐不徹底失敗,對太孫影響不大,而若是北伐勝利,太孫的履歷更鮮亮,從而讓東宮太子的位置更穩。
但如果真的要換帥,東宮勢力肯定願意把朱瞻基推上去。
十六七歲的人,當主帥也不是不行。
萬一咱們的太孫殿下就是大漢的霍去病呢,未及冠就封狼居胥他不香嗎,如果真這樣,那還有誰能動搖太子朱高熾的地位?
張信等人一聽就愣了,囁嚅著不知道說什麼好。
太孫替換黃昏……
這事吧你還真不好反對。
可也不能同意。
朱高熾見狀,只得出來打圓場,說換帥一事事關重大,不能輕易定論,容我稟報陛下之後,請陛下聖裁,諸位就不用爭論不休了。
不愧是朱高熾,恐怕他早就想到了。
官員除拜,他絕對不會去沾,只是換帥一事張信站了出來,得給這位深得父皇信任的隆平侯一個面子,同時看看隆平侯到底是支持誰的。
結果顯然易見,支持老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