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頁
涉及到各省諸軍的錢糧調動,各項軍需補充,內務府要協助好此事,朕不希望大明的健兒,在前線為國朝鎮壓平叛,受到任何的委屈!」
「臣等遵旨。」
王在晉、楊文岳、黃道周、錢肅樂等一眾大臣,紛紛上前作揖應道。
在崇禎皇帝的眼裡,戰爭固然是可怕的,可是在某些時期下,戰爭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打破舊秩序,打破舊枷鎖,這對於一個爛到根子上的區域,是能起到重塑根基的成效的。
江南諸省承平太久,導致許多不好的事情堆積,繼而衍生出大量弊政和毒瘤,形成頑固的利益輸送。
想要打破這種僵局,就必須通過戰爭來打碎它!
儘管說在這一過程中,在所難免的會波及到底層群體,甚至讓不少人口慘死,可站在崇禎皇帝的角度,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徐卿,畢卿,有些時候啊,朕是真不希望大明境內,出現任何意義上的戰事。」離開東暖閣,崇禎皇帝走在御道上,和留下的徐光啟、畢自嚴說道。
「江南的那場叛亂,背後牽扯到的東西太多,甚至一些查明的真相,無不表明是一些別有用心之輩,在暗中推波助瀾所致。
他們的目的何在,朕現在是一清二楚。
無非就是想確保自身利益,確保自身特權,這是擺明要和國朝對著幹,和朕對著幹,有些時候朕就在想啊,個人的私利,為何能讓他們猖獗到這等程度?」
「因為他們不怕。」
徐光啟眉頭微皺,緊跟在天子身後,「從萬曆朝中後期開始,受朝中黨爭的影響,使得大明的很多秩序,都遭受到踐踏和破壞。
恰恰是這一影響,導致很多事情都變了。
現在陛下想通過維新變法,將傾斜的秩序扳正回來,就必然會觸碰到很多人的利益,這就會導致很多矛盾爆發。」
「臣附議。」
畢自嚴緊隨其後道:「從臣署理戶部以來,國庫歷年的情況怎樣,臣心中是清楚的,稅收改制終究是表象罷了。
想要讓大明國庫的財政狀況,朝著一個好的趨勢不斷突破,其實根本還是在律法改制方面。
只是這些年下來,國朝對待律法出現懈怠,這也導致很多不好的事情發生。
現在陛下高舉維新變法的大旗,這對於國朝是一件好事,儘管說期間會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和狀況。
但是臣始終堅信一點,只要陛下有決心推行新法,讓積攢的弊政和毒瘤,都給他一一拔除乾淨,那大明必然是能實現中興的。」
「是啊,這就是朕的決心。」
崇禎皇帝雙眼微眯,神情有些感慨,「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有問題,卻一味地裝聾作啞。
倘若大明上下,多是這樣的狀態,那大明社稷真的有救嗎?
好在,朕有你們這些肱股賢良輔佐,朕知道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可真要是能走下來,所改變的不止是國朝的處境,更重要的一點,是大明治下的秩序,能夠回歸到正常的範疇內,如果這件事情做不好,那麼大明就算短暫實現中興,也必將會迎來新的麻煩和危機。」
第一百六十二章 諸藩進京
削減特權,是崇禎皇帝一直做的事情,儘管他的心裡也清楚,世間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和正義,畢竟人性本就是複雜的,想要從人治過渡到法治,這必然是一個漫長的周期,非短期所能見到成效的。
不過現實雖然艱難,可崇禎皇帝卻要做下去,走下去,至少要在大明本土,構建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
「從孫傳庭就任河南巡撫後,朕對於宗藩侵占官田一事,就生出極大的怒意。」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理藩院諸大臣,神情看不出喜悲,「作為皇明的宗藩族裔,本該為大明社稷慮,替朕排憂解難,可是他們呢,一個個只想著自己,安於享樂,縱使國朝遭遇再多的困境,也從沒有想過要承擔些什麼。」
張之極等理藩院大臣,聽到天子所講的這些,一個個恭敬的站在原地。
自從江南諸省出現叛亂後,在朝為官的群體,有哪個不清楚天子的脾性,變得是愈發強勢了。
或許在此之前,朝中有司的一些大臣,還能捧起祖制或禮法的大旗,對天子做出的一些決斷,進行反對或規諫。
可是現在卻沒有人敢輕易這樣去做。
原因很簡單。
天子根本就不吃這一套。
特別是江南諸省的鎮壓平叛,國朝譴派的諸多大軍,在江南諸省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崇禎皇帝的威儀愈發強勢。
皇權,是需要用軍權來撐腰的。
「既然海外移藩之事,當前也算取得些顯著成效,朕覺得這件事情,有必要堅決的落實下來。」
崇禎皇帝端起茶盞,呷了一口,「英國公,你來說說現在北方諸省就藩的群體,有多少奉旨進京了?」
海外移藩這件事情,崇禎皇帝構想了很久。
將大明宗藩群體一棒子打死,徹底削減掉他們的特權,固然說讓國朝占據一定優勢,但同樣也會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個王朝的運轉和維繫,需要明面上的鐵桿支撐,否則在運轉的過程中,必然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崇禎皇帝就想積極推動海外移藩,讓朱家的那些宗藩族裔,能夠大批就藩在大明海外,給大明構建起一個穩定的海上防線,倘若真的能做好此事,不僅能有效控制住這些地域,還能帶動大明本土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