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頁
對於崇禎皇帝而言,他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這一批批擁有理想和熱血的人才,通過自己的方式培養起來,特設的內務府文官班底,就會是這一批批人才的歸宿,繼而憑藉自身本領晉升上來,逐步成為大明的棟樑!
第三卷:維新變法
第一章 江南之殤
乾清宮。
「各地試種紅薯、土豆、玉米的收成很不錯,看來以各地賑災行署作為主導,來推廣外來高產作物,這一思路是對的。」
崇禎皇帝面露笑意,翻閱著所持奏疏,點頭讚許道:「卿家兼領的農科院,此前所起到的作用很大,不然各地的賑災行署所呈奏疏,不會言明各地有這等喜人的產量。
無糧,人心不穩啊。
特別是災荒年景下,能吃飽肚子,別說是沒見過的紅薯、土豆、玉米,就算是讓餓紅眼的災民吃觀音土,都是大有人在。
更別提一些地方,還出現易子相食的情況。
今後農科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各地賑災行署的協助下,於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遼東等地,不斷增加上述作物的種植規模,同時因地制宜的培育出產量更高的良種才行。
這不是一件容易辦成的事情。
不過為了大明的黎民百姓,能多一口吃的,就算所遇困難再多,也必須將此事做好才行,這是救民的大事。」
說著,崇禎皇帝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處在小冰河時期下,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依舊在深深困擾著大明,且在今後的較長時期內,都不會消退掉。
鑑於這等複雜的國情,崇禎皇帝必須要未雨綢繆,設法增加大明的糧食產量,確保災情發生時,朝廷能拿出賑災糧解決問題。
更為廉價高產的土豆、紅薯、玉米等物,在崇禎皇帝的眼裡,明顯是最為合適的戰略賑災糧之一。
在朝不保夕的災情背景下,能夠有一口吃的,就能救活一條人命,災情侵襲嚴重之地,人就不能被稱之為人了。
「陛下的構想是好的,對農科院所撥銀子也夠,不過想持續增加土豆、紅薯、玉米的種植規模,卻面臨著種種問題。」
徐光啟神情嚴肅,向崇禎皇帝拱手作揖道:「最為現實的問題,就是它們的產量固然很高,可是願意種植的人很少,特別是沒有遇到災情的地方,就表現得最為突顯了。
種植這些作物,是不能繳納田賦和人丁稅的,地方百姓不認可,就算是朝廷做的努力再多,那也是徒勞無功。
而且土豆、紅薯的窖藏很麻煩,稍有不慎就會讓整窖所儲的土豆和紅薯,出現發芽或腐爛的情況。」
崇禎皇帝眉頭微蹙起來。
儘管土豆、紅薯、玉米等物,是在大明後期通過海貿就傳進來了,可是它們在神州的推廣種植周期,卻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時期。
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
一方面是賦役制度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些別的原因。
之所以土豆、紅薯、玉米等物,能在韃清時期逐步推廣開,其中占比較重的原因就是災情太多,導致各地百姓知曉這些後,開始慢慢的接受這些外來作物。
「的確是長路漫漫啊。」
崇禎皇帝輕嘆一聲,雙眼微眯道:「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就暫以內務府的名義,每年向各地賑災行署調撥一筆銀子,用以定向收購曬好的紅薯和玉米,至於土豆這一作物,可試著進行加工。
每年收購的那批糧食,各地賑災行署都要登記造冊,尋找合適的地域修築糧倉,定期進行檢查,用以災情所需的戰略賑災糧。
這些事情朕會讓內務府擬定相應章程,妥善的解決好此事,相信這樣明確下來,會減少相應的麻煩。」
「陛下英明!」
徐光啟聞言大喜,忙拱手作揖道。
倘若有內務府插手干預此事,那今後在北方諸省治下,想要逐步增加該類作物的種植規模,必然能減輕不少的問題。
想在幅員遼闊的大明,試著推廣起某件事情,必然會面臨很多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想促成該項事情的推廣,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好在崇禎皇帝知曉的很多。
選擇讓內務府插手收購這些作物,除了能夠充當戰略賑災糧外,還能用以釀造酒水、加工粉條、加工全粉等,只要能形成一批產業,並將所產的商品銷售出去,就能盤活推廣種植這盤大棋。
特別是用紅薯或玉米所釀酒水,或許說口感不算太好,不過通過邊地所開設的榷關,傾銷到邊塞的蒙古各部,那也是不錯的選擇,價格定的低一些,少賺一點,以換取戰馬、牛羊等物,這對苦寒的邊塞之地,必然能逐步的擴寬邊塞市場。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先將這些基礎性的事情做紮實,後續展開怎樣的進程,就依靠內務府逐一解決即可,辦法總比困難多。
「皇爺,內閣首輔韓爌,還有內閣諸大臣殿外求見。」
王承恩從殿外走進來,神情恭敬的拱手作揖道:「在江南諸省出現駭人聽聞的刺殺之事,導致錢謙益等大批人被刺殺……」
「什麼?!」
徐光啟驟然聽聞此言,難掩驚意的脫口而出,震驚的看向王承恩,徐光啟怎麼都沒有想到,在大明竟會發生這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