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76頁

    彼時的文華殿內,陷入到一片沉寂之中。

    對韓爌、溫體仁這幫大臣,他們一個個都在等天子開口。

    別看當前國庫拿不出銀子,但是天子內帑充沛啊。

    從整肅內廷開始,到崇文門稅關整頓,再到剷除八大賊,倉場虧空等等,這期間殺了多少人,抄了多少家,一應的贓銀,可都是充進內帑了啊。

    就算天子先前拿出一部分,解決部分軍餉開支,可是內帑的銀子,依舊充沛啊。

    當前直隸大旱,山東大水,這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身為大明的天子,若眼睜睜看著災情糜爛,那誰還為朝分憂啊。

    「從朕御極以來,大明是年年受災,朝廷是年年賑災。」

    看著不言的眾人,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開口道:「包括皇兄御極登基,那七年間,也幾乎都是這般,朕有些時候,就一直在想啊。

    除了這雪災、地龍翻身,是人力所無法左右的。

    但像水災、旱災、蝗災之事,若是地方修建水利設施,拓寬河道,籌建儲水之庫,那是否能減緩些災情造成的損失?

    可事實上並沒有這樣。  

    據朕所知曉的情況,這朝廷調撥的賑災糧餉,多數都耗費在賑災事上,卻無人看到朕所想的這些。

    這不好。

    很不好。

    倘若大明日後,還是年年遭災,年年這般,那朕想問問諸卿家,國庫沒銀了,內帑沒銀了,那朝廷還怎麼辦?」

    文華殿內很安靜,韓爌、溫體仁、徐光啟這幫內閣大臣,包括畢自嚴這些戶部大臣,都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透過天子所講的這些,他們敏銳的覺察到,針對直隸大旱和山東大水,天子似乎有一些新的想法。

    或許這些想法,跟當前的大明官場,所奉行的潛規則是違背的,所以一旦提出,可能會在朝野間引起熱議。

    「此次直隸大旱和山東大水,一應賑災所需糧餉,皆由內帑調撥。」

    崇禎皇帝深邃的眼眸,閃爍著精芒,平靜道:「但是……朕決意於國朝,特設賑災公署,專司大明賑災事。

    就朕方才所講的那些,皆歸屬賑災公署所管,地方上要分設行署,可先在直隸和山東兩地,試行。

    這個賑災公署,直歸朕管轄,日後若涉及一應事宜,需跟有司交涉,這有司必須要配合行事。  

    關於此次直隸和山東的賑災事,朕想著行以工代賑,著地方官府,在賑災公署的全權負責下,組織地方災民,在各地挖設水利設施,擴寬河道等事。

    以後大明治下,任何一地出現災情,需朝廷調撥糧餉賑災,則由國庫出六,內帑出四,統歸於賑災公署負責,外派欽差大臣,親赴災區,領導行署有司官員,主持賑災事。

    鑑於此次災情事發突然,於國朝所設賑災公署,暫由溫卿,從有司衙署抽調官員,並從地方招募生員,入公署充當吏員。

    若在賑災事中,表現突出者,可擢升官職。」

    崇禎皇帝此言一出,叫置身於文華殿內的諸臣,臉上流露出各異的神情,相比較於徐光啟和畢自嚴的詫異,其他這些閣臣、廷臣,更多的卻是震驚了。

    天子這是將朝廷有司的賑災權,直接收歸到所謂的賑災公署中,日後內閣、戶部、工部等有司衙署,都不能摻和進來了。

    這怎麼能行啊。

    這先前的潛規則,特別是涉及賑災事的,豈不是全都廢除掉了,這對牽扯到的京官,甚至是地方官,影響太大了。

    「韓卿,你以內閣的名義,明發上諭吧。」  

    崇禎皇帝卻不管這些,站起身來,看向韓爌開口道:「若朝中的有司大臣,誰反對此事,可以,那就叫他拿出賑災糧餉,朕廢除所設賑災公署一事。

    若是拿不出賑災糧餉,就遵循朕的旨意,遵循內閣的支持。

    溫卿,你跟朕回乾清宮那邊,具體的一應事宜,朕要好好給你細講,此事若辦好了,你有功,若是辦不好,斥責嚴懲!」

    第一百四十二章 和光同塵

    大明官場的潛規則,崇禎皇帝雖說不了解細節吧,但心裡卻也清楚是咋回事,無非就是層層盤剝,和光同塵嘛。

    壞的風氣橫行官場,那就會摧殘好的東西,就跟劣幣逐良幣一個道理。

    官場吏治,一直都是歷朝歷代君王,所極為看重的。

    只是崇禎朝的吏治,可謂是承萬曆、泰昌、天啟三朝之影響,算徹底敗壞到根子上了。

    一個平叛事。

    一個賑災事。

    這是大明在京的文官群體,所心心念念的金山銀山,亦是沿途的地方官、武將,所上下其手的好機會。

    像遼東將門這一準軍閥勢力,是怎樣滋養起來的?  

    還不是從天啟朝的平叛事,朝廷調撥大批錢糧,被各級官員,被各級武將,層層盤剝以後,又吃空餉喝兵血,沒事搞上一兩場小勝,在朝賄賂官員,來回著倒騰來,倒騰去,慢慢就積攢了實力了?

    在很多人的眼裡,這遼前的戰場啊,已然不是大明的平叛場,漸漸變成了名利場,博取名望,擢升仕途,大撈特撈。

    「賑災公署這件事情,溫卿要儘快在朝著辦。」

    崇禎皇帝穩坐在龍椅上,看著溫體仁道:「就近些年來,大明治下頻生的災害,朕覺得以後的年景,大明也好不到哪兒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7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