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29頁

    「諸卿稍安勿躁,朕的話還沒有說完。」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看向徐光啟他們,「頒布這等詔書,對朕而言也很難取捨,可是江南諸省叛亂一日不除,朕的心一日就不安啊。

    倘若叫我大明的讀書人,僅僅是受到科舉的影響,冒險從各地趕赴省城參加鄉試,這絕不是朕想看到的。

    大明的讀書人,哪怕是有一人,是受江南叛亂的影響,而慘死趕考途中,朕都是不能接受的。」

    徐光啟、溫體仁、畢自嚴、周延儒、黃立極、劉鴻訓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不知該說些什麼。

    的確。

    這是要考慮的事情。

    誰都不清楚這場叛亂,是否能在短期內鎮壓平叛,倘若叛亂之勢擴散,那受到影響的地域必然增多。

    「所以在這份旨意頒布時,還要再加上一項。」

    崇禎皇帝繼續說道:「凡是江南諸省的讀書人,受江南叛亂的影響,而暫時不能參加科舉者,可奉詔進京。

    朕打算在國子監,特為江南諸省的學子,舉辦春秋兩場國考,凡是能通過國子監所辦國考者,可授內務府職官。  

    倘若今後江南叛亂之事鎮壓,科舉得以恢復,如果有人想繼續參加科舉,那也是能重回原籍參加的。」

    殿內安靜極了。

    徐光啟、溫體仁、畢自嚴他們,流露出各異的神情,這哪裡是暫緩科舉啊,這分明是想謀改科舉啊。

    更有甚者,崇禎皇帝做出的這些舉措,分明就是叫江南諸省的讀書人,敵視和仇恨肆虐江南的那些反叛勢力。

    崇禎皇帝這次打出的組合拳,就是要有效轉移矛盾,至少叫江南諸省的內部,出現嚴重的階級分化。

    如果說此事能明確下來,那麼對於在暗中推波助瀾者,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畢竟大明的讀書人,真要是瘋狂起來,超乎尋常人的想像。

    而除了想達成的這些目的外,崇禎皇帝也要為今後的謀改科舉,奠定極為堅實的基礎。

    科舉要繼續下去。

    可是卻不能以八股取士。

    用那種呆板的方式,去為大明遴選人才,這根本就滿足不了人材需求,靠死讀書,如何能治理好地方?

    「陛下,此事關係重大,要慎重考慮才行。」

    徐光啟想了想,走上前作揖道:「倘若真要這樣做,至少要擬定好相應章程,以安撫好江南諸省的讀書人。」  

    「嗯,此事的確要慎重考慮。」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目光看向了周延儒,「周卿家,此事就交由你來辦,可聽取下衍聖公的意見。

    與禮部有司,也要商榷好。

    待到這些事情做好後,儘快擬定出奏疏呈遞御前,這份詔書必須儘快明發出去,朕不能看著我大明的讀書人,受江南叛亂的影響而出現傷亡。」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這就是崇禎皇帝要做的事情。

    對守舊派群體的那些小心思,崇禎皇帝再清楚不過了,他就是要捏著守舊派的命門,叫他們無話可說。

    改革,不能一味地剛猛,也要懂得順應大勢,能利用有利局勢,就必須要懂得利用才行。

    多方面的均衡各方勢力,是崇禎皇帝必須要考慮的事情,等到此事真的落實下來,那後續謀改科舉的部署,就能有條不紊的推行起來,崇禎皇帝就是要拔掉特權群體的根基,重塑大明遴選人才的標準!!

    第一百五十五章 任期

    改革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是崇禎皇帝一直在想的事情,僅僅是為了給大明延續國祚嗎?  

    不。

    崇禎皇帝沒有這般膚淺。

    倘若只是為了延續國祚,那崇禎皇帝完全沒有必要這般累,只需迎合某些群體,做好開海這件事情,就能確保大明再延續了數十載,甚至更久一些的國祚。

    畢竟大明面臨的種種情況,說到底就是生存資源分配不均衡,土地兼併日益加劇,導致自耕農規模銳減,繼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憑藉先知先覺的優勢,做出些適當的舉措,緩和大明的內部矛盾,做一個昏君,依舊是能確保大明延續下來。

    不過這並非崇禎皇帝想要的。

    崇禎皇帝一直明確改革,就是想要構建一個相對公平的國情,確保大明治下的各個群體,皆能享受到相應的待遇。

    所以崇禎皇帝的改革,就是打擊特權。

    只有將不公平的特權,都逐一的打擊下來,並給他們套上相應的枷鎖,那麼圍繞一個新生的大明,就能實現很多戰略藍圖。

    「暫緩江南諸省科舉一事,陛下頒布中旨明發天下,本官覺得沒有任何錯,畢竟陛下所憂的那些情況,都是極為現實的事情,倘若因為各省舉辦府試、院試、鄉試,導致不好的事情出現,那這個後果誰來承擔?」  

    「的確是這樣,外朝有司的那些反對者,完全是不考慮現在的情況,一味地強調禮法祖制,那到時要真出現問題的話,朝廷該怎樣辦?」

    「本官倒是覺得此事很好,至少江南籍的讀書人,真要進京參加國考的話,內務府的壓力就能減輕很多。」

    「這是沒錯的,內務府怎麼了?就算其中有不少職官,是沒有通過科舉,但是這能否定他們過去立下的功勞嗎?」

    前去乾清宮的寬道上,以錢肅樂為首的內務府有司大臣,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現下興起的輿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2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