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崇禎皇帝面露笑意,看向王在晉他們,說道:「朕先前讀過一本古籍,是記載三寶太監下西洋時,途徑一個島國時,就見過他們吃過此物,且產量極為驚人,畝產數十石,不過當地卻叫做紅薯,味甘。
朕就在想,西洋小國能吃的,那種植到大明,定然也是能吃的,只不過兩地情況不一。
想要種植到大明,需要培育適合大明的良種才行,先前出現毒死人的情況,想必並未培育出,最合適大明種植的良種所致。
或者就是不清楚甘薯的食用方式,見到一人誤食毒死,就口口相傳所致,叫知道甘薯的人,都敬而遠之。」
為了能叫紅薯這一高產作物,在大明提前培育出合適的良種,並給予紅薯相應的肯定,為後續大規模推廣種植做準備,崇禎皇帝只能將事情引到鄭和身上。
「在徐閣老先前所書甘薯疏中,也曾提到甘薯,畝產驚人,味甘。」王在晉聽聞此言,眉頭微蹙起來,說道:「若陛下所說紅薯之物,與徐閣老所提甘薯,是一物的話,那想來是先前所種的甘薯良種,並不完全適合大明種植。」
「陛下,若此事是真的話,那是否能先在京東屯田那邊,小範圍的種植?」王洽雙眸微張,對崇禎皇帝說道:「現在我大明各地治下,頻生災害,倘若能多一類產量極高的作物,那對國朝而言,絕對是件利好的事情啊。」
豈止是利好啊。
增加一項農作物,這在饑荒年,連觀音土都能吃,吃先前沒見到的紅薯,對那些災民而言,根本就不算什麼。
並且紅薯的種植周期,相對較短,莖葉也是能食用的。
聽著王在晉、王洽所講,崇禎皇帝臉上笑意不減,但心裡卻生出種種想法,若是能培育出合適的紅薯,可先行在皇莊那邊大面積推廣種植。
只要市面上出現的多了,那根本就不用朝廷下達指令,臨近地帶的百姓,都會逐步接受此物的。
不過被派去東南一帶的閻應元,這一趟算是白跑了。
算了,白跑就白跑吧,能早發現紅薯一物,閻應元這趟也沒算白跑,將抗清三公聚在一起也行。
希望閻應元此番前去東南一帶,能將途中的所見所聞,都完整的記載下來,這對後續整頓東南事,會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三十五章 農科
小農經濟下的大明,對待農事這一塊,是極為重視的。
甚至還設有治農官,不過職權多與催收農業稅收有關,但是現在吧……嗯,跟虛設沒有什麼兩樣。
重農抑商的國本下,大明的主流思想,就是輕商稅,重田賦。
只是在崇禎皇帝的眼裡,只把眼界盯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現在的大明,處在多災多難的小冰河時期,不增加糧食籃子,不設法提高畝產,那糧食荒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被韓贊周急吼吼趕去文華殿,傳口諭特召,趕來軍機處的徐光啟,心裡很是疑惑,天子究竟是為了何事,叫韓贊周表現得這般著急。
是因武備院的事情?
還是因督倉場事?
現在的徐光啟,雖說群輔,但是崇禎皇帝的特別倚重,其在內閣的地位和話語權,都是不容小覷的。
不過主抓的這兩件事情,也叫徐光啟變得非常忙碌。
帶著種種疑惑,徐光啟跟隨韓贊周一起,便匆匆趕到軍機處這邊,見到崇禎皇帝後,便要拱手作揖。
「臣……徐光啟……」
「愛卿快免禮!」
崇禎皇帝走上前,面露笑意,伸手托起徐光啟的雙臂,此幕叫王在晉他們瞧見以後,心裡是唏噓不已。
自建虜進犯大明關內,天子御駕親征,擊敗來犯建虜,凱旋歸朝以來,就對朝政的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
先前是事事都要過問,事事都要催促,但現在卻變得不一樣了。
「徐卿啊,朕方才聽王卿說,你先前呈遞過甘薯疏?」崇禎皇帝說道:「現在培育甘薯一事,徐卿還有在做嗎?」
「有……有!」
徐光啟從疑惑,到驚奇,再到激動,當即拱手作揖道:「啟稟陛下,甘薯一物,絕不像世人所言那般,是……」
「徐卿,朕明白。」
見徐光啟的情緒這般激動,崇禎皇帝就清楚是怎麼回事,對紅薯這一舶來物的接受,大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高,甚至是不屑一顧的。
處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局勢下,糧食危機持續加劇的大背景下。
遠在北方的京城,身處南方的金陵,所設的兩套大明班底,都沒將眼光放到其他的地方上,為大明解決糧食問題,只是在被動的承受這一切。
那麼像這樣的大明,又怎麼可能會有救呢?
「現在有關甘薯的良種,培育出來多少了?」打斷激動的徐光啟,崇禎皇帝開門見山道:「現階段的良種,能否在我大明北方規模化種植?」
「啟稟陛下……」
徐光啟強壓激動,穩了穩心神,開口說道:「先前……臣所培育的良種,有數百石,但多數皆在臣的家鄉窖藏,少數帶到京城來了,不過種植的成效並不理想。
但是臣的心裡堅信,甘薯一定能大規模種植,不過需要悉心培育,尋找到最適合種植的良種。」
個人的培育良種行動,永遠比不上國朝的培育行動,畢竟培育一事,需相應的人手,還有大量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