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頁
這一條窄窄的平原地帶,自北而南是越南精華之所在。而以升龍府為代表的北越朝廷,之所以每每以「正朔」自居,就是因為升龍府周邊,是越南唯一的大型糧食產地:紅河平原。
歷朝歷代,占據了紅河平原的北越勢力,對於南越都有硬實力上的優勢,所以每次都是北越方面主動發起戰爭。
盛楠他們現如今站在河口的小石山上,一目了然。北邊望去,是一條人流不斷湧來的狹窄海岸線。南望,同樣是一條由白沙和熱帶樹林組成的狹窄海岸地帶。
只不過這一條海岸線,現在被人為分成了兩段:崢江南岸最狹窄處,只有不到500米距離的一段海岸,其上構築了一條厚實堅固的防線……十七世紀的東方馬奇諾。
下一刻,巨大的吼聲引起了石山上的將士們注意,大家紛紛轉頭,將目光從南邊的防線移到了腳下。
果不其然,那門7英寸臼炮正在經過石山。
在外圍成建制的兵馬護衛下,大批的徵召民夫正在以「寸」為距離單位,將重達幾噸的鋼鐵巨獸前移。
由於海岸線附近的土地大多是沙地的原因,所以首先一步,是不停將圓木墊在臼炮前行的道路上。
兩排肩上抗著繩索的縴夫,正在大炮前方拼力拖拽。剛才巨大的吼聲,就是這些縴夫們的號子聲。
與此同時,還有不停輪換的人手在拼力推動著大炮的鐵輪。就這樣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緩緩移動這門大炮。
是的,這一門雄壯威武的「葛龍德」大炮,自當初升龍府碼頭下船後,就變成了北越朝廷的信心所在。之後戰事起,北越朝廷就這樣硬生生用民夫將大炮一寸一寸推拉到了崢江前線,可謂是艱苦卓絕。
等到大炮被裝上船運過江,已經到了傍晚時分。盛楠知道,明日一早,這門大炮肯定是要發出吼聲了。
也不怪北越朝廷如此著急,這一點盛楠是知道內情的。
現在是3月底,屬于越南旱季末尾。托小冰河氣候的福,此刻涼爽的旱季氣溫只有10度上下,戰場周邊也不見雨水,這是極其有利於進攻方發動戰役的氣候條件。
順便,觀摩團的參謀們也可以穿著帥氣的軍常服出來裝逼,氣溫不冷不熱正合適。
可是越南的雨季說來就來,通常一進入4月份,氣溫就會急速升高到40+,連綿雨水落下……這對於呈野戰狀態的進攻方是巨大災難。氣溫升高會導致軍中瘟疫發生,雨水降落會令躲在堡壘中的防守方優勢大增。
所以北越朝廷一定要趁現在這個短暫的有利氣候窗口,畢其功於一役,拿下順化一桶江山。否則,就只能和之前一樣,鎩羽而歸了。
……
翌日,清晨。
朝陽在這片海岸升起的一刻,迫不及待的「北佬」大軍已經結束了今日的第一輪攻勢。
駐守堡壘線的「南佬」士卒倒也沒有驚慌。畢竟這幾天下來,攻守雙方都已經把戰爭變成了標準的三部曲套路:進攻,射擊,撤退。
所以這輪最新的進攻,雖說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一些,但是南佬依舊熟稔地將北佬擋了回去。
可是,南越人很快發覺有點不對頭。
就在戰線200米開外,層層疊疊的北越大軍再一次聚集了起來。就是這段距離,進攻方卻原地不動,雙方突然間進入了一種奇怪的沉默對峙狀態。
沒有給緊張起來的南越人太多猜測時間。大約過了半個時辰後,潮水一般的大軍從中分開,露出了一座黑漆漆的……土丘。
小小的土丘後方,才是今天的主角:炮口指天的170MM大口徑臼炮。
炮管短粗的臼炮,原本就是用來對天發射的。
相較於後世,大燕國此刻的冶金等金屬加工工藝還是落後。這門葛龍德口徑只有170MM,但它的實際炮管厚度卻遠遠超過了170MM,炮管上還有三道箍筋。
這一幕和其實和那些清末文物大炮類似,看似粗厚的身管比人都粗,實則炮口也就塞進去一個拳頭。
終於,大炮在明國外援的炮組操作下,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聲:一枚17厘米的鐵球被黑火藥氣體推出了炮管。
這枚鐵球跨越了短短200米的距離,一頭砸在了防線正中的石頭棱堡上,將堡牆砸開了一個口子,順帶彈射死了幾個炮組成員,毀傷了一門弗朗機小炮。
大燕國的軍工產品,相較於這個時代的其他勢力,那還是值得信賴的。臼炮發射的彈丸雖說沒有將棱堡砸穿,但是戰果依舊不錯,直接消滅了南佬一個炮組。
這一處棱堡位於防線正中,其中安置的多門火炮能覆蓋大部分壕溝,是整條戰線的核心支撐點。
在這之前,北佬已經用填人命的方式,將這座棱堡前方的各種阻攔物和壕溝填平,有了一條30米寬的通途。
伴隨著今天這一炮,之前還不怎麼在意通道的南佬突然間冷汗下來了:如果這奇怪的炮火繼續轟擊下去,棱堡豈不是沒了?棱堡沒了,那一條通路,豈不是能讓北佬直接扎入防線深處?
南越人意識到的問題,北佬自然也看了出來。事實上,這就是北佬一直在等待的結果:現在終於證明,之前填的人命是有價值的。
接下來,就在南越人瘋狂尋找對策的時候,品質軍工的另一個優勢技術出現了:臼炮連續發射了20枚彈丸後才開始冷卻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