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對這些人要求不高,只需要他們學會看溫度計,背熟手冊上各類木料的加工數據就OK。至於其他問題……會有一位窯將24小時值班的。
……
木料乾燥出窯後,就進入加工階段。眼下由於沒有電,所以加工木料全部是手工操作,在穿越眾看起來效率很低。然而這種效率在所有的明人和荷蘭人木匠眼中,已經是超級速度了,無它,唯鋼鋸爾。
中古時代的金屬加工技術,和後世人們常見的鋼鋸條完全是兩個概念。經過低溫冶煉後的,充滿雜質的熟鐵塊被鐵匠打製成鋸條。
這種廉價的日用品自然不會用到所謂的「百鍊」手藝,所以隨時隨地需要修齒的軟鐵條,以及硬度同樣感人的其他木工工具,是造成這一時期房屋,船舶,家俱等物品價格高昂的元兇之一——費工。
穿越勢力所用的「進口物資」,由於只需要考慮體積,而不需要考慮價格,所以在質量方面是儘可能走病態路線:普通的碳素鋼鋸條不需要,含釩的高級模具鋼製造的機制鋸條才是眼下這些中古木匠手中的神器。
堅硬的,合抱粗的青岡木被大鋸輕鬆拉成木板和木樁,無比順手的刨子很快將木板推出光滑的平面,中外木匠們在驚呼連連中愛不釋手地撫摸著手中的工具,然後準備好好打造一些藝術品家俱出來練個手先。
然而這時候兇殘的崑崙老爺出現了。老爺把幾張大紙釘上工棚牆面,紙上面有用藍色墨線畫出來的工件圖,所有竹材和木料都被限定成幾種固定規格的工件,藍線畫出的工件圖是工匠們從未見過的三視圖,一目了然,規格清晰。
最後,按照人頭,每一位大工都領到了一套包含鋼捲尺在內的測量工具,並且被告知:尺在人在,尺丟頭丟。
第97節 居者有其屋
赤崁新區很快收到第一批建材。這裡原本已經寂寞下來:簡易碼頭建好後,大部隊改在窯區上班,新區只留下少數人,每天在美麗的濱海岸邊硬化著地球表面。
隨著建材到來的還有建築工和人數不少的穿越眾,今天的樣板房工程很重要,所以由專業人士鄭洋洋主持。
鄭洋洋名字聽起來像個二代,其實他是個木匠。高中畢業就在老舅的木器廠上班,後來有一段時間跑去美帝那裡打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墨西哥工友一起給人搭木屋,也算是學貫中西。
鄭洋洋的年齡在穿越眾裡面算是小字輩,只有25,但是在木結構建築上人家可是猴群泰斗——其他搞砼基礎,扎鋼筋的貨一抓一把,玩木器的還真沒有。
在鄭洋洋電動大喇叭指揮下,工人們喊著號子,首先把8根經過表面碳化處理的木樁釘入地面,這8根樁子兩兩相對,組成一個長方形。
方型木樁的規格是20乘18厘米,一頭削成四棱尖,另一頭綑紮著麻繩作為緊固筋,理論上這裡應該用鐵絲的,眼下只能湊活。
木樁高出地面60公分,這個高度已經足夠,蛇蟲能避免,正常的降雨也不會造成威脅。
挖機只用10分鐘就能砸到位的6根底樁,30個人輪流換班,喊著號子用了半小時才搞定。這還是今天情況特殊,老爺們急著看成果,正常情況下還會更慢。
接下來是準備好的底板和框架上場。這裡每一塊梁板,都是在工棚里經過鄭洋洋最後測量過的,就是為了今天的樣板房能少點波折。
8根基樁上很快搭建起長方形底框,所有的接頭都是榫卯結構——是的,沒有用釘子。
在舊世界,榫卯結構早已是一種消失的技藝,通常只在古董拍賣會上見到。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快捷方便的木螺釘,合頁完全將榫卯替代。但是眼下是17世紀,蠻荒的島嶼上沒有木螺絲,杭州運來的那點熟鐵釘量少質差,再加上有現成的明人木匠,所以榫卯結構的木框架就順理成章出場了。
精準測量過的榫頭穩穩鑲入卯眼,這一刻,榫卯的優勢盡顯無遺。
由於接頭處要經過不同程度的切削,掏挖,所以榫卯結構的缺點就是必須用硬木。這個缺點當下自然沒人在意,窯區里堆滿了樟木,台灣櫸這一類硬木。
底盤安裝好以後,統一長度和直徑的綠竹被用來搭建牆壁,牆壁通過底部預留槽和綑紮固定,之後的屋頂一頭高一頭略低,是最簡單的斜坡頂,薄板上鋪點草蓆完事。
在一切準備好的情況下,30個搭積木工人用掉整整9個半小時,才完成了這座再普通不過的長條型吊腳竹木簡易房。
怎麼說呢,作為穿越政權的第一座自建房,雖說樣式LOW了點,也沒有用來看夕陽和調情的木廊和欄杆,但是這間屋子的科技含量可不低!
小屋既規避了材料不足的問題,又代表著預製件構造的先進方向,美式標準件混搭中式榫卯結構,這是拉布拉多和中華田園犬的完美串種,是穿越眾智慧的結晶。
鑑於小屋的設計者叫鄭洋洋,所以這類軍營式宿舍,從設計定稿的那一天,就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洋房」。
當一大幫人興沖沖踩著木階,走進房間後,發現裡面還是滿寬敞的。長條型的屋子總長10米,寬2.8米,每間屋子的標準入住人數是10人。
設計中屋裡會擺放5張高低床,床寬1米,長2米,這樣會留出來0.8米寬的過道。
兩張床之間會有一個40公分寬的雙層床頭櫃,和床一起占用掉7米距離。剩餘的長度會留給門道和屋尾,門道擺張長條桌,屋尾會多出一個隔檔,那裡是後門和尿桶的位置,用來晚上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