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
士兵們攜帶的乾糧,是從大員運來的壓縮餅乾。這種用油紙包裹的,混合了牛肉,糖,油,果仁的高熱量壓縮餅乾,裡面摻雜了珍貴的亞硝酸鈉,是只有戰時才能動用的特殊補給品。
至於武器就不用說了,二八大蓋+炸藥包,這對組合大概能用到世界末日。
在手電筒,螢光背心,紅外夜視儀,以及附近的特戰隊員指引下,穿著牛皮靴,訓練有素的士兵們,沉默而又快速地行走在官道上,仿佛故事中的陰兵紙馬一般。
看過清末老照片的人都知道,古代所謂的「官道」,在出城以後,其實就是一條低於路面的爛泥溝。
這種爛泥溝兩旁全是凌亂的,被壓出來的車轍印。像京津這樣的主幹道,路面的寬度也只能允許兩輛馬車交錯而行。
所以說,皇帝出行,黃土墊道也不光是為了裝逼:要經過兩旁那些深深的車轍印,一個不小心木輪就會錯位或者陷下去,不提前用土墊一墊的話,萬一把老大甩出去吃土豈不糟糕?
……17世紀的龍巖官道,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縣城外的路面連車轍印都很少,到處是狹窄的,高低起伏,破破爛爛的土路:這裡是山區,流行馱馬和驢,馬車很少。
即便這樣,比起那些林間小路來,官道依舊很重要——部隊必須在天亮前利用官道走出更多的路程,否則白天更麻煩。
好在一連士兵都是精銳,平時的夜間行軍訓練也經常搞,所以當晚的行軍很快速。路上短暫休息了兩次後,到天亮時,部隊已經往龍巖東北方向走了60餘里,來到了寧洋縣境內,距離對馬嶺還有大約30里的山路。
到了這時候,士兵們就可以在路邊的一處山坳里好好休整了。
……
整個戰役的計劃是這樣的:昨天上午,穿越眾已經通過內奸們向匪窩傳達了今天出發的假消息。
在發出假消息後,當天晚上,部隊就會急行軍趕路,目標是在第二天白天,儘可能早地趕到距離對馬嶺不遠的伏擊地點。
而匪伙方面呢,由於得到的信息是錯誤的:官軍會攜帶大炮慢吞吞殺過來,所以他們出動時間會很晚。
按照大明官軍的正常行軍邏輯,官軍最快也要當天晚上才能走完將近100里山路來到縣城附近,至於發動進攻,那還要先過一夜。
所以衛遠現在不急,中午前趕到預設地點就可以了。
吃完乾糧,喝完鐵水壺裡的水,休息了一個小時後,部隊才再次開拔。這時雖說天已經大亮,但是為了躲避行人,部隊的速度反而比晚上慢:山間小道路況很差,為了減少非戰鬥減員率,必須降低行軍速度。
上午10點鐘,部隊穿過了匪伙的預設伏擊點:葫蘆峪。
葫蘆峪地如其名,是由兩個連在一起的圓形盆地組成。這兩個盆地一大一小,前後和中間都是窄口,四周是光滑的峭壁,頭頂是密林和山石,最適合用來打伏擊,以弱勝強。盜匪只要在發動的那一刻,從頭頂推下山石將窄口堵死,接下來繼續推石頭就可以了。
葫蘆峪不光地形險要,而且是去對馬嶺的必經之路。一連過葫蘆峪之前也是很慎重,在事先繞到制高點的特戰隊員觀察和指揮下,大部隊才陸續進入。
穿過葫蘆峪之後,部隊又往前走了七八里山路,這時候,屬於穿越眾的伏擊點終於來到了面前:禿子溝。
穿越眾對於伏擊的要求很低:只要沒有溝壑,暗道和石林這些能幫助獵物逃跑的地形就可以……禿子溝很適合。
一條長長的石溝,兩邊同樣是高達20餘米的光滑峭壁,除了前後路口比較寬,不適合關門打狗外,其他都不錯。
從對馬嶺方向出發的匪伙大隊,想要去葫蘆峪埋伏官軍,同樣要先走禿子溝。而到了那個時候,土匪的頭頂可沒有特種兵用望遠鏡和紅外搜索儀幫助尋找敵軍,大家走著瞧。
部隊來到禿子溝附近後,就一分為二,在事先偵查了地形的特戰隊員帶領下,沿著峭壁上的石徑來到了禿子溝上方的樹林裡。
從這一刻起,被禿子溝一分為二的200名士兵,就正式進入了埋伏狀態。
根據推演,如果匪伙認為官軍傍晚才能到寧洋縣城附近過夜的話,那他們出發去20多里外的葫蘆峪埋伏的最佳時機,就是明日凌晨。
所以部隊接下來需要從中午一直埋伏到明天早晨,當然了,推演畢竟是紙上談兵,匪伙也有可能提前或者押後行動,所以部隊要一直保持警戒。
第298節 龍巖戰記(二十)
埋伏的日子是很枯燥的。不能喧譁,不能生火做熱食,只能用附近加了漂白粉的山泉就著壓縮乾糧充飢。
好在士兵都帶了個人行李,後勤也準備了滅蟲神器:DDT,所以部隊可以在簡易營地里得到充分休息。
DDT這種有機氯化合物是對付各類昆蟲,消滅瘧疾的大殺器。然而這種乳液型殺蟲劑會沿著生物鏈從底層一直往上傳播積累,原本用來殺滅昆蟲的製劑,最終導致了北美的白頭海雕差點滅絕……由於其具有的高污染性,在後世曾經一度被禁止使用。
窯區化工廠實驗室合成的少量DDT,原本只是用來做樣品和教學用的。但是考慮到這次任務是帝國部隊首次在明大陸腹地作戰,象徵意義重大,所以軍方還是給一連申請了一點DDT,窮家富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