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2頁
就這樣耗費了整整半個時辰,吳良才終於跨越了這一百來米的距離。
此刻他已是氣喘吁吁,只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好好歇息歇息,可惜在這滿是淤泥的河床之後,哪裡有什麼地方可以給他歇息。
而典韋則依舊面不改色,立於一旁神色嚴肅的四下張望警戒。
如此略微喘了口氣,吳良堅持著開始仔細探查面前的這條鎖龍柱。
之前站在河心島上俯瞰的時候,雖然看得出來這條鎖龍柱體積不小,但並未覺得有多宏偉高大,而此刻立於鎖龍柱之下仰視,這種感覺便立刻出來了。
如同之前看的那般。
鎖龍柱朝向河水下游的柱身,此刻正被一層厚厚的類似藻類與淤泥混合的濕滑物質包裹起來,看不清原本的樣貌,但朝向河水尚有的柱身,這種濕滑物質則明顯要少了許多,不難看到柱身表面的情況。
鎖龍柱的表面果然刻有一些東西。
吳良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些位於鎖龍柱最下方的一大片雲氣紋,確切的說這應該是雲尾紋,也就是雲氣紋的邊緣紋路。
再慢慢往上看,在一片雲氣紋之間,吳良看到了一條巨大的尾巴。
這尾巴看起來像是魚的尾巴,上面還分布著類似魚一般的鱗片,不過沿著尾巴向上看,又會發現它似蛇一般修長。
如此繼續抬頭向上仰望,出現了一對鷹爪一般的利爪……
龍!
這肯定是傳說中的龍了!
雖然不論是這個時代還是後世,真正見過龍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龍一度被當做杜撰出來的神話圖騰,但對於每一個天朝人而言,龍的形象卻是早已深入人心,隨便揪出一個人來都能利利索索的畫出一條龍,畫的好不好另算,但相關的主要特徵絕對不會出現錯誤。
吳良繼續順著鎖龍柱向上望去,一條環繞在鎖龍柱上的神龍形象映入眼帘。
角似鹿、頭似駝、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耳似牛……細節上略有一些出入,但這絕對是傳說中的神龍形象,天底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具有如此特徵的東西。
不過除了這些,這條神龍還多出了一對翅膀。
所以它應該是應龍,肯定是吳良等人此前見到過的那副應龍骸骨的復原形象,而與那副應龍骸骨相比,自然是這鎖龍柱上的形象更加雄壯威嚴,不過給人帶來的壓迫感卻是那應龍骸骨更強一些,那是一種與死亡息息相關的壓迫感!
繼續向上望去。
在這條鎖龍柱的上端,則依舊是大片的雲氣紋,不過不同的是雲氣紋之中共有四個突出的東西,看起來像是四根自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釘入鎖龍柱中的巨大釘子,形成了一個交叉十字,如此使得只從一個方位看去,這鎖龍柱的造型竟有點類似於華表。
鎖龍柱……
吳良微微蹙眉,有些搞不清楚這鎖龍柱的作用。
為何這玩意兒看起來不像是為了斷絕地氣,而更像是為了釘住此前見過的那條應龍,使其永遠留在這裡無法上天呢?
而且這鎖龍柱與吳良在史書中了解到的鎖龍柱差別也很大。
據他所知,道教古籍中似乎便有相關的傳說,雖然在道教古籍的描述中,鎖龍柱也是一根石柱,上面也有雲氣紋與巨龍浮凋,但那應該是傳統意義上的神龍,而並非吳良現在看到的巨龍。
並且道教古籍的鎖龍柱上,也並沒有這看起來像是四個巨大釘子的設定。
後世似乎有一條現存的鎖龍柱。
不過那條鎖龍柱位於天朝西南的蜀地,傳說當年大禹在巫山錯開峽一帶治水之時,有十二條龍頑固不化,危害生靈,將洪水越變越大,後來這些龍被大禹擒住,鎖於一石柱上斬殺,自此那斬龍的山嶺便叫做斬龍台,而斬龍台旁邊的一條巨大石柱則是鎖龍柱。
然而彼鎖龍柱與此鎖龍柱更是相差甚遠。
吳良曾去旅遊看過,後世巫山的鎖龍柱一條天然形成的孤零零的石柱罷了,沒有任何刻紋,也沒有任何人工凋琢的痕跡。
想來相關的傳說故事,也只是人們杜撰出來的罷了。
心中想著這些。
吳良伸出帶著牛皮手套的手剝去鎖龍柱上覆蓋的那層淤泥,終於看到了這條鎖龍柱的本質。
初步觀察,這鎖龍柱所用材料應該是比較常見的砂岩。
這種岩石表面粗糙,結構沒有大理石和花崗岩那麼穩固,相比較而言更加容易受到風與水的侵蝕,不過卻更容易凋刻塑型。
當然事無絕對,部分特殊環境下生成的砂岩依舊十分堅固。
像面前的這條鎖龍柱使用的砂岩便算是那種較為堅固的類型,否則就算黃河是近十來年才將入海口改道到了此處,也會對尋常的砂岩造成較大的損害。
而此刻這條鎖龍柱上面的紋路卻依舊十分清晰,只是部分原本應該稜角分明的地方變得圓滑了一些,如此可見一斑。
事到如今。
吳良便算是初步完成了對這條鎖龍柱的探查。
收穫並不算大,吳良又並不打算將這條鎖龍柱完全清理出來,這必將消耗不小的人力,因此只能暫時將其擱置。
「典韋兄弟,將洛陽鏟取下來吧,我們就在此處下鏟試探一下。」
回過神來,吳良對典韋說道。
他在出發之前已經提前準備好了洛陽鏟,為的便是驗證此前關於這裡可能存在某個族群古墓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