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0頁
「哈哈,我這是高興啊,你們哥哥有出息,我這當父親的自然是高興了。」
「這以後回家鄉的時候,也可以榮歸故里,流芳百世了。」
王華心情是相當的不錯,高興的很。
幾個兒子的勸說都沒有任何的用,一連喝了好幾杯酒下肚,而且這一次胃口也是奇好,吃什麼都特別的香,飯菜都比平時吃的多。
王守仁,王守儉,王守文幾兄弟也是無奈的直搖頭,看他高興成什麼樣了。
自己王家其實也不差這一個內閣首輔的,王守仁自己本身就是已經位極人臣了,在朝野上也是有著很大話語權的。
以前劉晉在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讓王守仁處理的,並且有什麼事情也都會請教王守仁,很多的政策,方針都是出自王守仁的手。
當不當這個內閣首輔,貌似真的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情了。
你這高興的喝多了,這年紀又大了,真要是出什麼事情的話,那就真的影響太大了。
幾兄弟心裏面默默的思索著,然而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
第二天早上,按照以往的慣例,已經七十七歲的王華每天都起的很早,早早的起來喝早茶看報紙,然後再看看書。
然而今天卻是已經早上七八點鐘了,王華都還沒有起床,起初下人還以為是王華昨晚喝多了,所以還在睡覺。
但等到九點鐘的時候還沒有起來,下人就去看了看,這一看就嚇了一跳,王華驚人就這樣走了。
皇宮裡面,王守仁正在上早朝。
「陛下,新學大興,每年有百萬學子入學新學,然而傳統書院,私塾的入學人數還不及新學的十分之一。」
「儒家之學乃是治國安邦之學,是我朝之國本,是我華夏之精華!」
「新學大興,儒門衰弱,長此以往的話,則本話,則本末倒置,國本動搖,社稷動盪!」
有大臣正在滔滔不絕的講述新學和舊學的事情,新舊之爭,這已經是大明現在最為重要的事情了。
坐在龍椅上的弘治皇帝聽著這個大臣的話,眉毛都微微皺起了,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大臣說什麼國本了,說什麼本末倒置這樣的話了。
現在這個大臣竟然又來提什麼國本,提什麼本末倒置,這感覺就好像是回到了20多年前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老舊派的官員還占多數,天天講什麼國本,祖制,江山社稷之類的,一個個嘴巴很能說,寫的文章也是天花亂墜,但就是沒辦法去解決大明最根本的問題,天天就知道盯著自己,什麼要勤儉節約,要仁義道德之類的。
此時,不僅僅是弘治皇帝在皺眉頭,王守仁,韓文,鍾藩,楊一清這些人也都是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這個大臣這是在火上添油啊,新舊學之爭本身就已經勢同水火了,你還在這裡添油加醋,火上澆油,這不是要搞事情嘛。
原本就已經是挺不錯的了,舊學的人好好讀舊學,將來考科舉當官,是清高的讀書人,新學的人就好好的讀新學,研究數學,機器,物理等等,製造更強大的機器出來,研究科學技術,發展工業和科技,這不是挺好的嘛。
沒必要再去火上澆油,而是要讓雙方都按照原本的軌跡繼續走下去。
「臣以為朝廷應該大幅度的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以便讓更多的學子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有能夠向天子效力,為君王盡忠的機會。」
「同時也應該嚴厲的限制新學的發展和擴展,應該將部分的新學學校轉為傳統私塾的書院,用於傳播儒門正道,而不是旁門左道。」
這個大臣語不驚人死不休,提出了兩個意見。
一個是要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因為現在的科舉考試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雖然相比起新學來,舊學貌似發展的並不大一樣,但事實上是大明變得賦予強大起來,大明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了,這讀舊學的人比起以前來那也是多了很多倍。
讀舊學的人更多了,然而科舉考試的名額始終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和擴大。
以弘治三十三年的科舉考試來說,前來京城參加會試的人數多達2萬多人,而名額卻是只有500多個,這個競爭壓力就非常非常大了。
至於鄉試的時候,各省的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競爭壓力非常大。
一個省鄉試中舉的名額往往只有100多個,有些人口少的甚至於只有幾十個,而每個省都有成千上萬的秀才參加鄉試,其中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舉人再中進士,這個概率已經低到讓人髮指的地步了。
這如果考不上舉人中不了進士,讀舊學的意義就不大了,一輩子到老就是一個窮秀才,就跟文徵明差不多。
新學這邊相對就好很多了,雖然新學的人數也很多,但是新學的人就業非常的廣泛,會讀書的就去讀書考大學搞研究,不會讀書的就去學技術當工人什麼的, 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讀書也是為了學有用的知識,將來好找工作什麼的。
故而新學的人雖然說不當官什麼的,但是往往在社會上反而過的都還不錯,商行,工廠,船行,軍隊等等都喜歡新學出來的這些人。
因為他們所學的知識和內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