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9頁
「怎麼解釋?」威克作為常務次長不是連這種問題都要詢問,可眾所周知無上權威是東方問題專家,尤其是在涉及到了印度的事情上,從來都是要過來問一下的,這已經成了習慣。
「就和印度人說……」艾倫威爾遜雙手插兜權衡道,「雖然英國非常願意邀請印度解決尹朗人質危機,但是他們的北方鄰居反對。而且美國現在和他們的北方鄰居處在蜜月期,所以,你懂吧。」
一個非常簡單的挑撥離間,明顯到了都不需要隱藏的地步,可不代表就不管用,對印度人來說多提一提北方鄰居還尤其管用。
威克剛想要去進行操作,艾倫威爾遜又補充了一句,「我們是自由世界,不做蘇聯那種封鎖消息的事情,所以在輿論上,印度人應該知道,為什麼這一次的六方會談沒有印度,就這樣。」
那當然是因為這是一個恃強凌弱的世界,所以從實力地位出發,所以我們這些欺軟怕硬的帝國主義國家,就把你們印度替換掉了。
至於德國,德國可是白人國家,還是歐洲主要大國,抵抗蘇聯的前線,那怎麼能一樣?
再一次,美國處在十分尷尬境地的時候,英國表達了不能坐視不理言論,但表示仍然可以給尹朗一個機會,不然將對面臨主要世界政治力量的共同敵視,大英帝國奉勸尹朗好自為之。
尹朗人質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出台一系列制裁尹朗的措施,同時號召西方盟友對尹朗進行制裁,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及早解決人質問題,而尹朗也提出了反制措施。至此,美尹雙方陷入僵局,誰都無法提出和平解決的方案。
而英國這邊,艾倫威爾遜幾次面見柴契爾夫人,闡述自己的外交戰略,希望英國出任這一次的合縱長,以強硬態度面對自由世界的敵人。關鍵這個敵人也足夠有分量,但還不像是蘇聯這麼不好惹。
當前英國的局面,也確實需要轉移一下矛盾,柴契爾夫人同意這一點,艾倫威爾遜表示這一切都交給他,首先要駁斥尹朗人宣稱的理由。
巴列維離開尹朗是和反對派達成協議的,即國王交出政權,反對派允許國王流亡海外;革命後,巴列維國王先後去了埃及、摩洛哥和瑞士,尹朗國內都沒有提出異議,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尹朗國內突然要求引渡巴列維,這是沒有道理的。
尹朗學生組織對使館的衝擊要遠遠早於巴列維前往美國,早先美國就有一名美國使館工作人員被綁架,而之前德黑蘭主要大學的學生領袖就在謀劃占領美國和蘇聯大使館了,巴列維國王前往美國只是個導火索,並不是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
他們反對美國的原因是擔心美國支持尹朗國內的反對派,發動政變來推翻***革命;反對蘇聯的原因是蘇聯是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不承認真正存在的政權。
真正同情巴列維的人,其實是阿拉伯國家的君主們,埃及國王就收留了流亡的巴列維,並沒有遭到尹朗方面的不滿。
所以這一次的尹朗人質危機,本質上是尹朗那群神棍有預謀的給美國難堪,此時此刻英國和阿拉伯君主國的友好關係,再一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隨著英國外交部的使團開啟了中東之行,埃及、約旦、尹拉克、阿曼、阿聯、科威特先後表示尹朗的行為根本不可理喻。
本來尹朗就是美國在中東的看門狗,長期以來在以色列問題上都是小罵大幫忙,和以色列關係曖昧。
在巴列維沒有被廢黜之前,尹朗王國配合美國總統卡特一直撮合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的長久和平。
歷史上埃及不願意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選擇和以色列和解,美國總統卡特也拿到了戴維營協議這樣的政績。
不過這個世界阿拉伯一方明顯處境好得多,誰敢和以色列和談誰就是叛徒,沙特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只有尹朗上躥下跳的呼籲什麼中東和平。
現在尹朗革命,革命這個詞彙在君主制國家從來都是不受歡迎的,而且阿拉伯世界在這個領域,堪稱是世界上封建主的集中地區。
尹朗革命而被趕出國的巴列維,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同情。
所以這一次英國的合縱長操作,主要就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召集世界主要強國的六方會談,另外一個就是在阿拉伯世界當中進行外交工作,希望阿拉伯世界能夠共同立場,看待尹朗問題。
尹朗明明就是以色列暗中的盟友,又大逆不道推翻了國王的統治,這兩點足以讓阿拉伯世界同仇敵愾了。
到了最後,艾倫威爾遜甚至又把泰國想起來了,泰國也是君主國家,是不是在這個時候也要表個態,現在英國還在美國裝死狗的時候,堅決支持泰國抵禦越南的威脅呢,泰國要是不表態也是說不過去的。
「尊敬的首相,說是理想化也好,說是愚蠢也好。當前尹朗的外交政策,用一句話來概括,反資也反社,同時對君主國家也相當的反感,認為只有尹朗的制度才是人類光明的未來。」
唐寧街十號當中,艾倫威爾遜面對首相柴契爾夫人,闡述當前尹朗的外交理念,他必須要和首相談論這個問題,不然人家還以為無上權威做了這麼多年外交官浪得虛名。
比起之前被關在門外的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卡靈頓的運氣相當好,有幸親臨現場,知道內閣秘書長和首相是怎麼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