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1頁
福爾采娃倒不是這個意思,文化沙皇也承認這個男人在這上面確實是沒的說,蘇聯的情況就像是對方說的,真的需要大筆的援助才能穩定下來。比起美國的援助,英國至少把條件都擺在明面上。
明面上外交大臣和內閣秘書長,在聯合公報當中提及了英國對蘇聯不在擴散核武器的外交努力,作為這一次的外交成果。實際上暗箱操作的成果,艾倫威爾遜要親自向柴契爾夫人匯報,柴契爾先生很順從的出門散步了。
「我已經開價了,要整個華約國家的貿易結算份額,這一點一旦成功,英鎊就會重新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和結算貨幣。」
艾倫威爾遜雙手掐腰,帶著一股誰在稱無敵,哪個敢言不敗的氣勢道,「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東歐國家銀行的入股也是必須的,蘇聯必須配合英國的動作完成。不然我們為什麼要捨棄英美特殊關係,來經營一個風險巨大的新關係呢?」
「你真的是這麼開價的?蘇聯人竟然沒有當場拒絕。」柴契爾夫人大吃一驚,這個餅可太大了,大到令人瘋狂。
「我很像是開玩笑麼?」艾倫威爾遜真想扇鐵娘子兩巴掌,沒好氣的回答,「如果能夠在大選之前做到,我想,勝負還未可知,說不定可以抵消人頭稅帶來的影響。」
一談到大選,柴契爾夫人就不困了,從人頭稅開始,她的支持率長期維持在百分之二十,或者說這是保守黨的民調,如果真有辦法扭轉局面,不是不能夠去做,煥發起來富人支持者的支持率是板上釘釘的。
第1775章 柏林會議
所謂的第四次連任,它單單純純的,就是一個餅。也許這件事談成了,能夠提升保守黨的支持率,但要以此為起點繼續執政,這個概率,只能說世界上什麼都可能發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此時此刻,需要一個人承擔和法國洽談的機會,為了保險,艾倫威爾遜決定啟用兩個從來沒有動用過的人選,英格麗·褒曼的兩個女兒,伊莎貝拉和伊斯塔,兩個法國歌壇的天后,在整個拉丁語國家都廣受歡迎。
關於要瞞著美國,英法兩國要攥取整個冷戰紅利這件事,任何人都是不可信的,哪怕是最為信任的下屬也不行,而且事關重大,雖然艾倫威爾遜知道英國的大西洋派都是誰,但就怕有漏網之魚。
而伊莎貝拉和伊斯塔兩姐妹,法國高層是知道的,曾幾何時法國人還和艾倫威爾遜談過這件事,艾倫威爾遜是法國的自己人,這總沒錯。
得知即將身兼重任,伊斯塔有些猶豫不前,伊莎貝拉則躍躍欲試,兩人的性格不太一樣,伊莎貝拉明顯更加享受於聚光燈和舞台中心。
「怕什麼?和法國總統面對面的對話,多難得的機會。」伊莎貝拉比伊斯塔開朗的多,不但沒有表現出來慌張,反而很有興趣。
英國的談判底線是,英國和法國採取共同態度,把東歐給分了,英國的底線是要拿到民主德國和波蘭,而除了這兩個國家,從捷克斯洛伐克往南,包括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是法國的。
從表面上來看,法國人占了大便宜,這些國家的分配英國雖然看著吃虧,但不過是慷他人之慨,東歐國家可不是都變色了,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還活著呢,法國人能夠搞定羅馬尼亞麼?
保加利亞那可是蘇聯最忠實的跟班,同樣不好搞定,南斯拉夫麼?懂的都懂。
所以看起來法國占便宜占大了,英國只不過拿到了民主德國和波蘭,但其實並不怎麼吃虧,再說了東歐貿易體系的核心是蘇聯,不是這些華約國家的任何一個,所以蘇聯才是決定冷戰紅利的大頭。
簡單來說,艾倫威爾遜準備了一份陰陽合同,表面上為了和法國團結,英法將會按照上述條件對東歐進行劃分,做到互相掩護互不干擾。
其實法國得到的那一部分,只有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好搞定,至於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可不是好拉攏的。
法國領導歐洲的角色也就到此為止了,陰陽合同的另外一面是英國和蘇聯的事情,英國一定要為了英鎊拿到華約經濟體系的貿易結算貨幣位置。
伊莎貝拉肩負著未來歐洲領導權的重任,決定要見一見密特朗,密特朗本來不願意抽時間配著娛樂業的人士,但經過了情報部門的提醒,身為法國傑出女性的代表,要見一下總統怎麼了?總統也是人民公僕嘛?
關於蘇聯要緩和,開放東歐貿易的外部投資,密特朗表示贊同,而對英國對東歐國家的劃分,英國銀行業和法國銀行業共同維護歐洲金融穩定的想法,密特朗表示認可,關於英法是歐洲核心領導國家的定位,密特朗表示英法百年友好,那是從第一世界大戰開始用鮮血凝成的友誼。
關於蘇聯不願意重回冷戰的認識,密特朗表示如果按照這個計劃推動的話,這就是一個三國協約的美好年代。
「從歐共體框架內進行溝通更加合適一些。」密特朗給出自己的看法,英法兩國可以圍繞民主德國和歐共體的經貿關係瞞天過海,不能通過歐安組織,因為歐安組織當中美國也是成員國。
法國人對美國在歐洲指手畫腳早已經感覺到厭煩,現在既然冷戰已經結束了,整個歐洲已經不具備爆發戰爭的風險,美國休想繼續做太上皇。
伊莎貝拉整個法國流行天后,便開始在倫敦和巴黎的權力機構當中進行溝通,至於英國和蘇聯的溝通不勞過問,艾倫威爾遜和蘇聯的克格勃主席有私人電話可以進行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