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頁
「無非就是錢。」愛德華·布里奇斯輕聲的補充道。
第363章 未來的德國總理
目前各占區軍事委員會仍然發揮作用,但毫無疑問軍管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英占區的司令蒙哥馬利元帥早已經回國做總參謀長去了,而美占區的美軍現在還剩下二十萬的規模。
和兩年前的上百萬軍隊相比,也算是讓位給行政。
直到韓戰爆發之前,這種駐軍下降的趨勢還會繼續,這可以稍微調整一下,比如說讓荷蘭、比利時的軍隊加強一下駐紮在英占區。
離開這段時間雖然也談不上漫長,但艾倫威爾遜也不是沒有遺憾,比如他錯過了巴頓將軍那一場可疑的車禍,這位巴伐利亞前行政長官已經因為車禍死去兩年了。
當然艾倫威爾遜也不太認為,巴頓涉及到了一場非死不可的陰謀當中,巴頓雖然嘴巴大,但畢竟只是個職業軍人,又沒有什麼利益瓜葛,即便上面的人看他不爽,只要讓他退役就可以了,根本沒有必要下手,當然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巴頓是被謀殺的。
說他地位高,其實他在軍隊的地位都不高,最高就是集團軍司令,上面早就下定決心不讓他當集團軍群司令了,到死也是個四星,高層早就知道他的張揚個性,並且做出了合適的決策,就更沒有必要在其退役後下手了。
為了表明自己是在做事,艾倫威爾遜便從駐軍數量為切入點,表明英國現在的收入,遠不能和美蘇兩國相提並論,一旦起了衝突,可能反應不及。
再者美占區在南德地區,價值上遠不能和英占區相比,真起了衝突蘇聯的進攻重點是選擇沒什麼價值的南德地區,還是英國占領的魯爾區大部,那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電報中表示,在過段時間的布魯塞爾會議上,應該討論一下這件事,應該讓荷蘭和比利時,德國的鄰國分擔英國駐軍的壓力。
艾德禮首相嘗試把英軍總數控制在八十萬上下,其實對比現在英國抓在手中的盤子來說,這個數字並不高,比如蘇伊士運河、波斯灣和馬來亞,這都是要重點防守的地方。
而德國境內還有美軍和法軍可以依靠,艾德禮首相的想法就是削減駐德英軍的規模。
從各自占領區的位置就能看出來,一旦起了衝突英占區是首當其衝的,美占區是在側翼,至於法占區在英占區和美占區的後面,等到英軍和美軍都跪了,才輪到法軍發揮作用。
「我們幫助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行動,維護比利時的利益,在歐洲這裡要求兩國嘗試擴大一下規模,分擔英軍的壓力也是正常的。」
把電報發出去,艾倫威爾遜就開始進行自己的工作了,要了釋放和即將釋放的名單,讓貿易委員會把從拜耳和法本化學等公司工作過的檔案挑選出來。
拜耳公司作為德國的象徵之一,支持德國開戰怎可能少了他的份。
拜耳與第三帝國在毒氣方面有著深度的合作,甚至拜耳公司曾經還在奧斯威辛集中附近建立了一個廠區,就是為了更好地配合對猶太人和包括其他俘虜的試驗。
至於法本化學的鼎鼎大名,只要對德國的化工產業的發展有所了解的人,就沒有對他陌生的,這兩個公司一查一個準。
拜耳公司和法本化學的關係,就是拜耳是法本化學的一部分,但並不完全一樣,法本化學是很多德國化工企業的集合體,是一個康采恩集團。
如果這些服務於兩個公司的人才願意良禽擇木而棲,大英帝國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他們要是對本次審查不配合,那就不要怪艾倫威爾遜匡扶正義了。
根據蒙哥馬利元帥離開德國之前的四條基本原則,一、確定德國的領土;二、保證居住在德國境內的人有合理的生活水平;三、使德國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四、繼續向德國人供應糧食。
蒙哥馬利認為,這四條原則是從舊的廢墟上建設新的德國的四大支柱,但最重要的是第四根支柱,即糧食支柱,如果這根支柱斷裂,其他支柱也就統統倒塌。
艾倫威爾遜只不過是按照蒙哥馬利元帥的指導意見做事,於是某些剛剛才釋放沒多久的犯罪嫌疑人,再次等到了艾倫威爾遜的光臨。
總不能讓第三帝國捲土重來吧?艾倫威爾遜出于謹慎在過一遍篩子,合情合理。
他不過是進行一定的審核工作,這些被釋放的犯罪嫌疑人是沒有資格反對的。幸福這種東西都是對比出來的,不信看一下蘇占區的情況。
蘇聯占領區也發生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土地改革開展得最早,所有大於一百公頃的大型農業莊園,以及之前屬於國社黨的莊園均被沒收,重新分配給小農、沒有土地的勞工以及從東部進入蘇占區的東歐日耳曼人,剩下一部分則屬於國家。
這些措施的合法性來自於方方面面:國社黨和戰犯的所有財產均遭沒收,其合法性不證自明;廣泛流傳的說法是,正是「壟斷資本主義」這一社會經濟體制讓國社黨崛起。
因此抹除第三帝國的影響就必須對資本主義進行改造;薩克森還舉行了全民公投,大多數人支持某些國有化措施,這些措施後來也在其他地區得以推行。
所以他不過是對一些特定公司的記錄進行審核,怎麼會引起不滿呢?不滿的人只要一看看蘇占區的同階層人士是什麼待遇,所有不滿也就消失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