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頁
如果是後者那當然是最好,誰不希望自己服務的國家能夠變得強大呢?
別說英美特殊關係不過是喊喊口號,就算是真的,哪有英國自己吃香喝辣的更好。
隨後幾天,各個國家的代表團紛紛到達巴黎,其中也包括了在本該在蘇聯影響下的南斯拉夫、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四國。
歷史上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確實參加了巴黎會議,只不過在最後關頭被莫斯科叫停。
而南斯拉夫雖然沒有來到巴黎,但因為在之後和莫斯科鬧翻,美國趁機拉攏,所以南斯拉夫雖然名義上不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國之列,但卻實際上是援助國的待遇。
至於芬蘭艾倫威爾遜是真的找不到藉口了,難道是出於平衡外交的考慮?
不管怎麼說,已經被倫敦撲滅了陰謀論的艾倫威爾遜,和法國人一道,對這些準備棄暗投明的國家表示歡迎。
波蘭代表團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都是由外交部長親自帶隊,波蘭外交部長斯坦尼斯瓦夫·斯克熱謝夫斯基和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揚·馬薩里克都已經到達了巴黎。
自從巴黎和會之後,巴黎在也沒有這麼盛大的政治活動,一時間已經各國齊聚巴黎,也引起了法國人心中的鍵政之心。
不同於樂觀的法國人,艾倫威爾遜對兩個外長的命運頗為同情,別的先不說,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可是波蘭人,有這位大神存在,波蘭哪有什麼反抗的能力,一切還不是莫斯科一句話的事情。
當然表面上,艾倫威爾遜還是和法國人一樣,對戰爭當中結成的友誼而歡呼。
哪怕慕尼黑會議上出賣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在這,但只要法國人不尷尬,英國更加不會尷尬。
正是想到了慕尼黑會議,艾倫威爾遜才理解了倫敦的苦衷,實際的事情可以不做,但能動嘴的時候一定不能吝嗇。
包括芬蘭、波蘭、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已經到達巴黎,以及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英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瑞典、瑞士、土耳其,一共十九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巴黎,等著美國代表團的大駕光臨。
第389章 一代人的美元
這是巴黎近年來時間的盛會,自從巴黎和會之後,巴黎人就再也沒有見過如此的情景。
至於美國代表團,人家畢竟現在是財主,當然是有晚到的特權的。
當時毫無疑問,因為這一場國際會議在巴黎開幕,巴黎的市民是振奮的,河邊的煙火證明了這一點。
很早住家和店鋪就關上門,成群的市民,男男女女,從四面八方涌街道。人人早已心中有個譜,有的去觀看焰火,有的去觀看歌劇。
不用用心感受法國人的期待,艾倫威爾遜也能從冷冰冰的數據中看出端倪。
工業一直是法國的痛點,從德國開始重新武裝之後,英國開始暗中備戰,截止到戰爭爆發之前,鋼產量增加百分之六十四,與之相比的是法國下降了百分之五。
也就是說截止在波蘭被德國消滅之前,法國不但沒有因為戰爭迫近而增加鋼產量,反而比大蕭條之前工業還弱。
戰後的法國鋼鐵產量仍然疲軟,今年法國的鋼鐵產量是七百萬噸,英國是一千五百萬噸,加上英占區的七百萬噸,至於英占區之外的鋼鐵產量,法國碾壓了這個數據。
因為兩翼齊飛計劃,英占區對鋼鐵工業進行了解鎖,根據英占區貿易委員會的計劃,明年英占區將全面開啟重建,準備將鋼鐵產量提高到一千萬噸。
所以說鋼鐵產量一直是法國工業的痛點,這是一點沒錯,如果應對國內的需求都有問題,那麼還談什麼出口呢?歷史上在這樣情形之下,戰後德國的競爭更覺尖銳。
他搶去了埃及的水壩材料、澳洲定的鐵路用的鋼板鋼條、中國和印度等的生意。有些產品甚至與英美競爭。
這還是建立在煤鐵共同體的框架之下,德國在不利框架之下就建立了對法國的優勢,要是沒有這個框架進行直面競爭,那不過是經濟領域的二戰重演罷了。
所以為何法國心心念念想要吞併薩爾區,這就可以理解了。
艾倫威爾遜主動邀請法國人去看歌劇,決定先在美國人到來之前,看看能不能取得一定的共識,這樣談起來更加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劇場中,上端板面整個大廳都看得見,到時候就作為舞台。籠子四周圍著帷幕,裡面就作為劇中人的更衣室。外面,明擺著一張梯子,聯結著舞台和更衣室,演員上場和下場都從那結實的梯階爬上爬下。隨意編派的角色,機關布景,劇情突變等。
看起來有些亂糟糟的,但是無損艾倫威爾遜此時的好心情,他並不介意別的國家髒亂差,尤其這個國家還是法國,所以選擇了這麼一個貼近人民群眾的劇院。
毫無疑問,現在的英國比所有歐洲國家都強,如果讓艾倫威爾遜來說,除了蘇聯的情況還不是非常明了之外,此時能夠觀察到的國家,應該都比不上英國。
舞台上幾個演員正在朗誦詩歌,觀眾更感興趣的是演員的服裝,而不是他們扮演的角色。
「皮埃爾,美國人馬上就到了,我們都知道美國人這次來到的目的,但是這筆錢怎麼分,如何拿到最大的一份,相信也是你們法國人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