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37頁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穩固各國君主的地位!」

    「所以你的辦法是修建一個大壩?」法魯克一世皺著眉頭道,「換取埃及不強行收回控制權?」

    「雖然事實是這樣,但是說的太直白就沒意思了。」艾倫威爾遜沒有否認法魯克一世的說法,「當然我相信埃及王國是有相關人才,把這件事讓埃及人民接受的。我的想法是,慢慢做這件事,給埃及人希望,同時給英國時間。」

    「艾倫先生可以直說,我會認真的考慮。」法魯克一世做出一個請的姿勢洗耳恭聽道。

    只要法魯克一世不反對,這件事就完全有的談,艾倫威爾遜的意思是,法魯克一世用一年時間先穩固位置,然後對英國提出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英法兩國第一次是肯定會反對的,然後經過漫長的交涉和鬥爭,法魯克一世就提出修建亞斯文大壩要求英法兩國提供支持的條件,換取暫時不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艾倫威爾遜可是記得,亞斯文大壩可是耗費十年時間在最終建造完成,這個工程時間這麼長,足以給英國長時間考慮了。

    那麼收回蘇伊士運河,至少要等到亞斯文大壩建成之後。建成之後埃及和英法兩國的交涉再浪費個幾年時間應該是不過分,掐指一算,時間已經到了七十年代中期。  

    到了那個時候,艾倫威爾遜相信,到底是維持世界帝國框架,還是已經收縮完畢,都已經有了結果,那時候的局勢應該已經明朗。最好的結果是,英法同意蘇伊士運河控制權還給埃及,最差的結果可能還是要還,甚至弄的不是很愉快,但是那個時候,英法應該不至於做出因為運河控制權開戰的決策。

    這樣法魯克一世可以藉由亞斯文大壩的工程,帶來的電氣化冒充一下阿里帕夏在世。英法兩國也可以有一個體面的方式退場。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再者說,以現在埃及的經濟實力,是不是要爭取外國資本的支持?英國可以提供這種支持,畢竟是賺錢的事情,還可以穩固英鎊的地位。

    說不定還有英屬馬來亞的工業支持,這樣還可以促進馬來亞的工業品出口。發電機和高端機器不行,提供鋼鐵水泥總是可以的。

    英國已經藉由這一次的幫忙,在法魯克一世面前證實了可靠性。開羅街頭血跡未乾,又驚又怒的法魯克一世,聽到這種能夠得到實利的辦法,最終答應了下來。

    做出承諾的一個國王,艾倫威爾遜沒有理由不相信對方,至少一個國王總比一個政客的承諾值得信賴的多。

    事已至此,艾倫威爾遜有種拔劍四顧,天下誰是敵手的寂寞感。本次出巡應該算是圓滿完成了任務,幹掉了一個泛非主義獨立領導人,解決了伊朗的石油分歧,同時幫助法魯克一世清除了自由軍官組織。  

    這一次接受白廳任務的艾倫威爾遜,可以說順便為馬來亞敲定了無數的出口市場。英國在歐洲給馬來亞的出口開了一個口子,同時剩下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也被引導。

    以英屬馬來亞的人口來說,這個市場已經不比美國對日本出口開放的市場大了。畢竟馬來亞的人口和日本也沒法比。

    本次巡視結束,艾倫威爾遜可以問心無愧的說,他已經在英國還能掌控的秩序之下,給了馬來亞最大的便利,他已經對得起自己的專員職務。

    剩下的就是和日本的競爭問題了,這個問題他幫不上忙。只能寄希望於華人不比日本社畜懶。能踩下去就踩下去,踩不下去也要並駕齊驅。

    日本這個國家對自己做過什麼事情心裡如同明鏡一般,只不過表面上裝糊塗。而且可以確定的,不論是雁型陣列還是二十一世紀日本首先提出的美日澳印四方聯盟。

    都能夠輕而易舉的看出,日本一直對中國有著巨大的惡意。這和艾倫威爾遜這個英國人自然是無關的,但他為英國謀利的想法,自然不能落在一個有美國駐軍的國家身上。這種時候還是下轄的殖民地更值得信賴,反日也是必然選擇。

    得到法魯克一世保證的艾倫威爾遜,乘坐再次折返的專機返回倫敦。至於他之前還要和恩克魯瑪談的事嘛?人都沒了還談什麼談?  

    黃金海岸戴維斯的工作,總不能還讓再去一趟英屬西非吧?都挺忙的,甩棍都生鏽了。

    如果不是艾倫威爾遜要除掉除掉這個笨蛋,腹中已經有了生命的妻子根本不用離開倫敦,專門去巴黎幫忙,此時帕梅拉蒙巴頓已經返回倫敦,準備好好修養兩個月,在倫敦天變壞之後前往西澳大利亞居住。

    一天之後,拔劍四顧沒有敵手的艾倫威爾遜,已經返回倫敦,他甚至都沒有在巴黎停一下,雖然作為一個男人,他是應該有義務這麼做的。

    先去白廳提交報告,談及了伊朗談判的認識,同時也匯報了最近埃及的自由軍官組織政變情況,這都是無法隱瞞的,就算他不說,賽普勒斯的英軍也會報告。

    但這一次的擅自行動,因為結果的成功,直接被諾曼·布魯克所原諒。

    「對了,艾倫,你在馬來亞專員的任期結束之後,是否願意執掌外交部?做現在伊斯梅爵士的工作。」諾曼·布魯克面帶微笑,以我很看好你的口吻開口道。

    妥妥的進步信號,艾倫威爾遜當然是收到了,直接表達了對公務員首領關愛的正面回應,然後也提及了自己的困難,「馬來亞的工作還沒有走上正軌,我當然是十分願意馬上回到本土,但這總是不令人放心。」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3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