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英屬印度在倫敦報紙上出現的頻率變高了。不過這也並不全是好事,本土公民對英屬印度的印象甚至是越來越差。
和英國本土的熱議相比,英屬印度的報紙對英屬印度總督府的新年賀詞的熱議,一點也不下於本土,甚至還有過之無不及。
走向新印度,也成了不少報紙的標題,當然也有不少清醒的民族主義者表示,這都是大家的鬥爭換來的妥協,告訴周圍的人不要被英國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一月二十五日,在明確了國大黨不會反對之後,英屬印度總督府正式發布了關於加強建設加爾各答工業區的大建計劃,表示要在五年內,將加爾各答工業區的產業工人增加一倍。
第192章 兩翼齊飛計劃
這一篇消息石破天驚,走向新印度,絕對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已經開始實施了。
關於加爾各答工業區的海量配套工程,以及承擔責任的消息,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英屬印度各地,從來沒有這麼一個時候,印度人感覺到歡欣鼓舞。
一直以來英屬印度雖然名義上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卻一直處在最低端的地位,與其說是大英帝國的明珠,不是說是大英帝國的基石,踩在腳下那種。
名義上很重要,實際上只是一個流血又流汗的工具而已,至於主動發布這麼大的工程計劃,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加爾各答工業區號稱有六百萬產業工人,可實際上加爾各答所在的大孟加拉是英國剛剛到達次大陸就經營的地方。
通知時間已經超過了兩百年,才出現了這麼一個所謂的工業區,還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產業工人,到底有多少是手工業者。
而現在大英帝國似乎一下子誠意起來了,誠意的都令人不敢相信。這個時候國大黨主動站出來表示,這都是國大黨領導的長期抗爭多帶來的效果,沒有國大黨英國人絕對不會妥協。
英國對印度的政策是要貿易不要土地,雖然這也很霸權,但並不血腥。也就是說,英國不是要占領印度,而是要在印度建立一個只和他們合作的貿易關係,說白了就算壟斷次大陸的貿易。
在次大陸,英國的力量和海量的印度人口相比,不管來多少人都是弱勢的一方。而英國控制印度的主要法寶又有兩個——第一個,印度貴族;第二個,國大黨。
自從一戰之後,國大黨的勢力膨脹,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傳統上控制印度各地的土邦。
各地土邦大君的支持變弱,國大黨如果不安分,大英帝國在英屬印度的統治就等於是沒有,但是這一次國大黨對英屬印度總督府,對加爾各答工業區的大建表示歡迎,一下子,大英帝國對英屬印度的統治力又回來了。
只是不知道這種統治力會持續多長時間,如果某一天國大黨內部的反抗意見有占據上風,這種統治力還會喪失,但是艾倫威爾遜覺得,至少一年內是沒有問題吧?
當然面對這種支持,英屬印度總督府也表示欣慰,當然為了讓反對的穆盟安分下來,英屬印度總督府也會阿里真納提出了邀請,對外表示是要彌合國大黨和穆盟之間的矛盾。
同時也是從另外一個層面提醒國大黨,你不合作,還有備用合作者。
說實話,在英屬印度獨立的過程當中,艾倫威爾遜認為,倫敦的應對其實有些手忙腳亂,畢竟是第一次嘛,也不是不能理解。
這種手忙腳亂在於,一切選舉制度的國家都會有的缺點,人多嘴雜一切意見都可以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人堅持鎮壓,有人主張放手,主張放手的聲音當中,保留英屬印度的整體性聲音又是最大的。
人多嘴雜,什麼聲音都有,做出來的決策自然沒有連貫性。又想保又想放,自然最後事不可為的時候,哪還有什麼撈錢的時間了?
艾倫威爾遜到達英屬印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默認英屬印度要獨立的前提下,主持一場最後的晚餐,受益者當然是大英帝國,當然英屬印度的公務員也會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報酬。
只要自己這邊凝聚思想,就可以在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和國大黨或者穆盟鬥智鬥勇,至少能夠爭取出來撈錢的時間。
這種官方回應是不可信的,因為艾倫威爾遜都不信,正是他接待的穆盟領導人阿里真納。
在迎接阿里真納到訪的時候,艾倫威爾遜沒有像是面對尼赫魯的時候,擺出傲慢姿態。而是舉止得體,像是見到心中偶像一樣。如果兩大宗教的人數倒過來,沒準他也會好好對待尼赫魯的。
阿里真納和尼赫魯的生長過程類似,都是刻苦攻讀之後去了倫敦深造,回來有了自己的人馬,現在已經是英屬印度第二大組織的首領。
這更像是一次私人溝通,並不帶有半分的強迫,完全是紳士間的對話。就憑藉阿里真納主張巴基斯坦獨立成一個國家,也值得他的敬重。
為什麼要留在印度做二等公民?兩大宗教的交易截然相反,待在一起一定會出問題,分開就對了,對大家包括大英帝國都有好處。
這種死了你一個幸福所有人的精神,怎麼能不值得艾倫威爾遜敬佩呢。
「真納先生離開倫敦已經很多年了,沒想到還是保留了英式的生活習慣。」遞過去一杯紅茶,艾倫威爾遜笑呵呵的開口道,「其實我們一直都希望兩大宗教的和睦,當然我誠實的來說,在英屬印度的歷史上,我們確實進行過拉一派打一派的操作,不過作為少數派,真納先生應該知道,少數派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受益者,不是麼?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希望在這段不明確的時間當中,英屬印度能夠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