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好,等我安排。」艾倫威爾遜繃著臉開口道,「我就是看你們姐妹可憐,你們母親年齡大了,世道艱難,讓我升起了不該有的同情心。」
世界大戰後,多少家庭妻離子散,親人永遠也不能從戰場上回來,艾倫威爾遜真的只是同情,他拿英屬印度的全體公民發誓,自己全無私心,如果是假的,明年英屬印度就爆發饑荒。
第123章 波恩(求首訂)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隨時處在半飢餓狀態下的地方,相信也不會和艾倫威爾遜一個小玩笑過不去,也許這就是人生吧,有時候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英屬印度的十萬公務員,在艾德禮首相上台之後,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隨時準備把手中還捏著的英屬印度變現,賣一個好價錢。
目前擺在倫敦面前的當務之急,無非就是一內一外,內部快速走出經濟停滯,外部就是如何維繫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敵人包括但不限於蘇聯,也就是還包括美國。
英國戰略家都非常了解,隨著戰爭結束,英國將遭受財務危機。英國破產了。戰爭費用掏空了英國國庫,為帝國債權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但即便如此,英國政府仍然將其視為暫時性的困難:這是勝利的代價,美國人一定會幫英國人埋單的。
這種想法在保守黨內部較為普遍,不過艾德禮首相的工黨內閣,並不完全認同這種想法,而且在波茨坦會議上,艾德禮首相親口試探杜魯門核彈的共享,卻被當場拒絕,加重了對美國的不信任感,蘇聯仍然是敵人,但美國也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敵人。
兩個敵人的威脅程度和範圍可能不同,所以戰後的第一屆政府必須小心翼翼的走鋼絲,維護帝國利益的同時,儘量爭取大英帝國的復原時間。
相比較於柏林這邊,如何把雅爾達會議上爭取過來的英占區利用好更加的重要。
早在柏林戰役之前,倫敦的戰略計劃制定者就已經有所割捨,英國按義務保衛波蘭參加二戰,但現在波蘭命運已不再是英國決策者的主要關注點。
英國國家利益是中心議題。首先是德國問題,它仍是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槓桿。
所以在波茨坦會議上,艾倫威爾遜才在暗箱操作當中毫不猶豫的賣了波蘭向蘇聯示好。就連新首相艾德禮,對出賣波蘭的舉動也毫無疑義,默認了事情的發生。
既然德國是歐洲大陸平衡的槓桿,那麼如何恢復德國的實力使其抵擋蘇聯,就變得極為重要了,這就難怪倫敦對英占區這麼重視,說句實話英國要是有錢,英倫版的馬歇爾計劃根本不用等到幾年之後。
英法這種老牌帝國主義已經多次證明,在戰爭上面老牌帝國主義比美國更加捨得花錢。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戰,絕不是幾十年後打仗為明撈錢為實的治安戰。
但現在戰爭完了,一貧如洗的國庫也確實令人心疼,別問,問就是不後悔。可惜選民用腳投票,把帶領大英帝國打贏二戰的英雄首相選下台了。
其實現在艾倫威爾遜不用想,也知道目前的倫敦各種各樣的計劃都有,領導歐洲、和美國肩並肩,或者回歸傳統在歐洲和美國中間走鋼絲,繼續玩離岸平衡。各種方案肯定都不缺乏支持者。
如何對待歐洲其他的國家,是繼續五百年來不變化的政策,還是親自下場,在美國還沒有適應世界霸主角色之前,先把最大的蛋糕切下來。
政治家施政的方案,艾倫威爾遜一個公務員是無法阻擋的,但是他可以為處在十足路口,還沒有想好往哪走的英國,盡力創造一個容易實行某些計劃的良好環境,這是他可以做的。
目前最為明確的兩點,就是德國英占區的恢復,以及即將召開的布魯塞爾會議,關於歐洲殖民者之間的聯合,他現在就要把這兩件事辦好。
已經不是一個人戰鬥的艾倫威爾遜離開了柏林,返回到大英帝國控制的英占區。因為魯爾區是盟軍空襲的重點照顧對象,英占區的知名大城市毀壞程度,比柏林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艾倫威爾遜要選擇一個金屋藏嬌的地方,來安置伊莎貝拉姐妹。
「你把我們放在波恩?自己卻要去漢諾瓦?」伊莎貝拉波金娜不敢相信,這個英國人是真的要做善事,把一個投懷送抱的美人放在這個小城市,不是同性戀就是身體有問題。
「男人以事業為重,此時我的國家和你的國家都需要我。」艾倫威爾遜義正辭嚴的道,「再說波恩有什麼不好,說不定你以後會非常喜歡這個地方。」
這可是波恩啊,聯邦德國未來的首都,波恩作為聯邦德國的首都同樣也是英國大力促成的,不順風占點便宜太可惜了。
不論是任何國家,一個地方成為首都都會得到重點照顧,美國最繁榮的城市是大蘋果城紐約,但最富裕的城市是哪裡?
答案就是華盛頓,華盛頓人均產值超過美國六萬美元的人均三倍,達到了人均二十萬美元,這還是建立在華盛頓超過一半人口是黑人的前提下的。
說是公平也好不公平也好,任何國家行政中心的地位,都遠遠比經濟中心的日子過的好,只不過像是英法這種中型國家國土不大,往往經濟中心和首都都是一個城市。
艾倫威爾遜一個優秀的帝國公務員,怎麼可能因為糖衣炮彈就忘記身上的使命,如果有選擇的話,他連波茨坦都不想去,早就應該在德國精華的魯爾區,展開糞里淘金的大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