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給予一切道義上的支持,除了幫忙和援助。」史達林呵呵一笑道,「聲援是不要成本的,但是和美國人鬥爭卻需要成本。我們要更進一步,要求美國人對日本進行分區占領,當然美國人是不會同意的,但我們就是要提,北海道將永遠脫離日本,日本人再也見不到北海道了,就像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樣。」
史達林當然知道,現在核彈在手的美國人目中無人,但是好消息是英法以及歐洲的殖民國家,似乎不想摻和這一趟渾水。
歐洲和美國不是一條心,這樣有好處麼?這是當然的,至少短時間內歐洲不會跟著美國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題,在一九四五年的各國根本不是一個禁忌話題,很多人都認為世界大戰是遲早要爆發的,蘇聯內部也有很多這種聲音。
其實就連史達林本人,對現在的歐洲局勢也不是完全放心,認為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是存在的,尤其是美國手握核彈之後,這種威脅更加的直觀。
所以才會讓朱可夫以個人名義邀請艾森豪訪問莫斯科,做出友好態度緩和雙方的關係,艾森豪才剛走呢。
艾森豪應邀來到蘇聯,在朱可夫的陪同下,他在莫斯科紅場與蘇聯統帥一起觀看了開幕式,面對歡呼的人群,兩人相擁在一起揮手示意,所有的人都認為,美蘇關係緊密。
閒暇之餘,倆人促膝交談了很久,從列寧格勒戰役講到莫斯科會戰,又從非洲戰場講到了諾曼第登陸,彼此更加的了解和敬重。讓他們十分高興的是,在艾森豪訪問期間,日本投降了。這對久經沙場的老兵來說,可謂是功成名就了。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朱可夫同志對美國進行回訪,艾森豪不是提出邀請了嘛。」史達林平靜的道,「在日本問題上和美國的爭執,以及朱可夫同志的回訪並不衝突。又緩和又鬥爭,還要講究方式方法。」
目前在保留東歐利益的前提下,史達林覺得可以對西歐國家可以採取緩和態度。因為不僅僅是西歐國家需要重建,蘇聯同樣需要重建。
甚至和西歐國家擔心的蘇聯入侵一樣,蘇聯也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遭到美國和英法的聯合入侵,自從德國對蘇聯展開偷襲之後,蘇聯高層上下已經對這些帝國主義不信任了。
現在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同樣不值得信任,但是卻可以分化和瓦解。延遲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東歐,史達林認為可以採用進攻性防守的策略,以朝鮮半島為籌碼,儘可能的爭取在日本的利益,讓美國承認蘇聯對北海道的占領只是最低限度的目標。
其實到此時美國人還沒有在朝鮮有太多的存在,因為朝鮮此前一直在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自然不可能有美國勢力的存在,而美國人一時半會也沒辦法把大量軍事力量投射到朝鮮半島,蘇聯人卻不一樣,他們本來就在西伯利亞擁有大量軍隊,隨時可以揮師南下投入力量。
而事實上蘇聯也確實早於美國在朝鮮部署了軍事力量。
如果沒有核彈的話,早已經進入朝鮮半島的蘇聯完全可以把美國踢出去。
但是有了核彈又不一樣了,美國的態度和核彈爆炸之前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詮釋著什麼叫翻臉比翻書還快。
史達林甚至慶幸在波茨坦會議上,接受了英國發起的暗箱操作。如果一直遲遲無法達成協議的話,現在手握核彈的美國,肯定會找機會給蘇聯無休無止的羞辱。
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問題上,史達林已經預測到了肯定會被美國施壓,這個時候肯定不是之前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的時候溫情了,而是充滿了火藥味。
日本和朝鮮半島還有所不同,蘇聯可以按照之前的協議,讓三八線以南的半島由美國受降,因為朝鮮半島好歹是大陸的一部分,就算是放美國人進來,地面力量占據壓倒性優勢的蘇聯也不應該懼怕。
而北海道則不同,美國海軍和羸弱的蘇聯紅海軍相比,簡直就是來自未來的軍隊。如果能夠讓美國承認蘇聯的事實占領,換取蘇聯對朝鮮半島美軍的優勢,看起來怎麼都不算太差的結果。
理論上史達林哪裡都不準備放棄,可是在蘇聯的核彈研製成功之前,一定程度上他現在必須要忍氣吞聲,甚至在伊朗的撤軍也準備遵守,而不是對巴列維進行文攻武嚇,維持帝俄時期和英國南北分治的默契就可以了。
現在的蘇聯對英法要採取緩和態度,就算是搞事也不能在歐洲搞,而是利用手中的牌,在英法沒有切身利益的遠東,以日本和朝鮮半島為棋盤和美國交鋒。
至于波茨坦會議上的暗箱操作約定,全部承認,並且給予明確的撤軍時間表,和英美尤其是英國保持聯絡,保證撤軍的透明性。
「核彈這種武器美國有蘇聯沒有,我們的核彈項目必須要儘快拿出來,才能改變現在的心裡弱勢,讓美國人在和我們說話的時候,把聲音放小一點。」史達林用非常嚴肅的目光看著貝利亞說道。
貝利亞是蘇聯核項目的負責人,早在莫斯科保衛戰時期,貝利亞手上的原子能情報,已經累計了厚厚的一摞。英國、美國的個方位間諜,都傳回消息,在未來的兩年之中,很可能英國的核彈就會被研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