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88頁

    「別鬧,他是來到北美工作的。」費雯麗紅著臉羞怯的道,「我離婚和艾倫沒有關係,是奧利弗在我去英屬印度的時候,和別的女人有不清楚的關係,才導致婚變的。」

    「哦,是嘛?是誰給你出的主意?」瓊·克勞馥對這套賊喊捉賊的說辭瞭然於心,她相信費雯麗的說辭,妻子不在身邊,一個已婚男人能一年多做苦修士?

    這種情況下女方只要留心當然是一抓一個準,在瓊·克勞馥看來,費雯麗就是在回倫敦之前就已經有了準備,首先發難取得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瓊·克勞馥的這個猜測麼?其實就是事實,只有細節上的差別,至於出主意的人剛上樓。

    「艾倫這一次來是做什麼工作?」海蒂·拉瑪雙腿併攏,別有一番氣質,此時也好奇的問道,「不是聽說他調回歐洲了麼?」

    「聽說是過來做紐芬蘭總督的,還有波士頓的領事。」費雯麗自己都沒有發現,她在提及艾倫威爾遜的工作時候,有一種驕傲的情緒在內。

    「總督?天吶!」海蒂·拉瑪不是瓊·克勞馥這樣的美國人,她當然明白一個總督意味著什麼,就算不如當初第三帝國的總督那麼一手遮天,也應該不會說的不算做擺設。

    海蒂·拉瑪猜的沒錯,大英帝國的總督分成兩種,一種是自治領總督,類似澳大利亞、加拿大的總督,那種並沒有什麼實權,或者說有實權也不能用。  

    而另外一種是殖民地總督,殖民地總督可就不是自治領總督那種沒實權的總督了。固然不像是第三帝國設置的那些所有權力於一身的戰時總督,可也是真正的一地之首。

    恰好英屬紐芬蘭目前就是殖民地,而不是自治領,所以艾倫威爾遜這個總督是有實權的。

    其實經過一次英屬印度之行後,瓊·克勞馥也明白之前一直在國內,養成的資本家是官員的父親固有思維,其實也不一定全球通用。

    所以在聽了費雯麗提及艾倫威爾遜是來做總督的事情,也忍不住感嘆,才這麼年輕……

    樓上的艾倫威爾遜,雖然也能聽到三個女明星若隱若現的聲音,卻充耳不聞,一頁一頁的翻閱著領事館提供的美國政壇情報。

    包括但不限於,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對外政策分析,以及具體的政界人物簡歷。

    最終艾倫威爾遜將這些厚厚的文件當中,抽出了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的文件,麥卡錫出生於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城的一個小農場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五。長大後,由於信仰天主教,他選擇了在州內的馬凱特大學就讀。

    畢業後,他開始從事律師行業。戰前他得到了擔任威斯康星州第七區巡迴法院法官的機會,從而以「該區歷史上最年輕的法官」身份躋身於體制內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一九四六年,憑著出色的口才和鮮明的立場,他成功地當選美國共和黨國會參議員。  

    關於麥卡錫的文件後面,領事館給予的備註是,「一個碌碌無為的酒鬼,不論是從任何角度上來說,都是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從美國的政壇消失了。」

    「哇哦!」艾倫威爾遜雙手拿著關於麥卡錫的文件,一個碌碌無為的酒鬼?酒鬼應該是真的,但碌碌無為應該是談不上,總有大放異彩的時候。

    文件中說明,麥卡錫除了嗜酒如命之外,並不算是一個多難接觸的人,甚至在清醒的時候可以評價為不錯,只不過清醒的時候比較少。

    現在麥卡錫應該是非常普通的參議員,艾倫威爾遜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我的朋友麥卡錫

    第404章 關鍵的一年

    目前麥卡錫還遠沒有到叱吒風雲的時候,只不過是共和黨當中一個非常普通的參議員。

    英國領事館給出這種評價倒不算是錯誤,可以說非常的貼切,如果考慮到麥卡錫最後的倒台,這就是個非常正確的評價。

    麥卡錫最後倒台被拋棄是因為反各種共麼?絕對不是這樣,事實上類似麥卡錫那種立場的政治家,反對共產主義算是一個加分項,絕對不是減分項。

    麥卡錫最後泯然眾人的原因,可以歸結為腦子不好使,在民主黨執政的時候他這麼幹,有共和黨在背後聲援,可政府換屆變成共和黨執政了,他還這麼幹,除了喝酒喝多了,沒有別的原因可以解釋。  

    從此來看,麥卡錫應該不是什麼建制派的大佬,在共和黨內部應該算是一個比較草根的人物,所以領事館給出很平凡評價。

    就算是現代情報的鼻祖英國,也不可能預測未來,不知道時勢造英雄的含義,就是這個時常醉醺醺的酒鬼,會把美國弄的雞飛狗跳,不過這對於英國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

    至於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對外政策,美國民主黨一直以咄咄逼人的面目示人,從十九世紀昭昭天命的西進運動開始,美國民主黨一直就以戰爭解決問題作為手段。

    而共和黨則是開明派,主張孤立主義,當然也有倫敦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反對馬歇爾計劃,認為歐洲國家完全可以自己渡過難關。

    民主黨的支持者是南方白人,中西部的農場主,前者是美利堅聯盟國的後代。

    後者是紅脖子,共和黨的支持者在五大湖區、以及東海岸的發達經濟帶。

    這和幾十年後全世界對兩黨的印象剛好相反,六十年代因為平權法案的問題,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立場將會發生一次轉換。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8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