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5頁

    「陛下從小讀書,講經者皆為大儒,以儒術為正宗,怎麼會有此離經叛道之舉?」

    楊修轉著眼珠,也想不明白。

    父子倆相對無言。

    ——

    段煨回到自己的中軍,坐下喝了兩杯水,有書吏送來剛收到的文書。

    段煨接過看了一眼,愣了一下,剛喝進嘴裡的水險些噴出來。

    「李傕、郭汜這麼快就來了?」

    書吏點點頭。「之前就收到消息了,只是將軍正與陛下飲宴,未曾敢打擾。」

    段煨忽然想起天子當時的反應,若有所思。天子當時聽到的消息或許就是這個消息,只是他沒聲張而已。想到此,段煨忽然對天子多了幾分欣賞。

    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定力,果然與眾不同。

    「請文和來。」

    書吏轉身去了,段煨端起水杯,起身走到地圖前,一邊察看形勢,一邊哼著小曲。

    賈詡進來時,段煨正唱到得意處,聲音不免大了些。賈詡聽得真切,輕笑道:「將軍好心情。」

    段煨轉頭看了一眼,哈哈一笑,走回案前,將剛收到的消息遞給賈詡。  

    「文和,你我的功勞來了。」

    賈詡看了一遍,又遞了回去。「將軍的功勞不在李傕、郭汜身上,而在張濟身上。」

    段煨笑容收起,眉頭微皺。「你是說,陛下將以南北軍及楊奉三人之力迎戰李傕、郭汜?」

    賈詡沒有回答,拱著手,走到地圖前,目光來回逡巡了片刻。

    「將軍,陛下矢志中興,豈甘心為人左右?這一戰,便是他重振朝廷威嚴的首戰。」賈詡轉回頭,靜靜地看著段煨。「而將軍,則是他的中流砥柱。」

    段煨不以為然。「不能出戰,只是阻擊張濟,算什麼中流砥柱?」

    賈詡不急不徐。「太尉為朝廷干城,將軍為人穩健,能安民,屯守華陰數年,百姓稱頌,兵精糧足。是以陛下大戰之前,先至將軍大營,得將軍支持,才有與李傕、郭汜一戰之決心。否則,陛下何不渡渭,遁走河東?」

    段煨眼珠轉了轉,臉上露出一抹矜持地笑容。「文和,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只是作壁上觀,實在遺憾。張濟雖勇,知我為陛下掠陣,他還敢來嗎?」

    「國之重器,不可輕意示人。將軍戰與不戰,功勞都是第一。」賈詡抬手一指遠處。「華山不言,不讓其高,正是將軍之謂也。」  

    段煨瞅了一眼華山,不禁放聲大笑。

    賈詡也笑了,拱著手,靜靜地看著段煨。

    過了片刻,段煨收起笑容,放下水杯,伸手挽住賈詡的手臂。「文和,陛下說,可惜你不是我段氏之甥,深得我心。你得陛下信任,將來前途不可限量,我段氏就算想攀附你的門楣,只怕也夠不著了。好在你我為鄉里,又有這麼一段情誼,稍慰我意。」

    賈詡抬起頭,看著段煨的眼睛。「將軍言重了。若無將軍為援,我縱使舌利如刀,又能奈何?恕我直言,陛下如此重視涼州,並非全是太尉之功,亦有董卓之功。」

    「文和?」段煨疑惑不已。

    「太尉,使朝廷知重用涼州人之利。董卓,使朝廷知輕視涼州人之害。涼州安定與否,足以動搖天下,是以陛下欲中興大漢,必先安涼州。正如此刻,欲擊退李傕、郭汜,必先得將軍鼎力相助。利與害,涼州之兩面,須臾不可分。」

    段煨若有所思,頻頻點頭。

    「董卓亂政至今,已有六年,涼州之害,陛下體會至今,方有今日折節之舉。將軍若能助陛下擊退李傕、郭汜,示涼州之利,陛下又豈能忘將軍之功?君子一言,尚且駟馬難追,何況天子之誓,歃血之盟?」  

    段煨心中歡喜,握著賈詡的手臂,用力搖了搖。

    「文和不愧是我涼州智者,見識過人。有文和為朝廷腹心,我為朝廷爪牙,天下可定。文和,我當如何做,你不妨直言,我盡依你。」

    第三十六章 臣亦擇君

    劉協醒來時,賈詡和楊修正在榻前低語。

    他們沒說什麼大事,只是一些閒話,楊修向賈詡打聽涼州風土,賈詡則向楊修打聽華山軼事,氣氛很和諧,卻沒什麼營養。

    聽到劉協翻身的聲音,他們不約而同的轉過頭來。見劉協醒了,楊修一個箭步搶了過來。

    「陛下,你醒了?要喝水嗎?」

    劉協點點頭。他頭不疼,口的確有些干。

    楊修端來水,劉協嘗了一口,溫度正好,便喝了一大口,然後坐了起來。

    「文和先生,入職手續可曾辦妥?」

    賈詡靜靜地坐在一旁,微微欠身。「謝陛下關心,蒙太尉與楊侍郎關照,已經辦妥了。」

    「甚好。」劉協笑道:「朕來之前,弘農王夫人曾托我向先生問好。當初若不是先生,她難逃李傕毒手。」  

    賈詡眉梢微動,輕輕嘆了一口氣。「李傕、郭汜攻長安,本是臣的謀劃,只是沒想到他們如此荒唐,釀成大禍。臣能救弘農王夫人,卻救不得那千千萬萬的百姓,愧對天下。」

    楊修悄悄地打量著賈詡,眼神複雜。

    劉協卻很平靜。

    賈詡這句話半真半假,甚至可以說,假的成分更多,不必太當真。

    「天下大亂至此,其中責任又豈是一人能擔得起的。文和先生,治國當取其大,躬責自省固然不可或失,但更重要的卻是引以為鑑,使這人間悲劇不再重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