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40頁

    比如楊修的這些發現,就困擾著很多人。

    他雖然可以解釋,但說實在的,那些都不是他的智慧結晶。真要人來考問他,他也未必能答得出來。

    楊修則不同,他是完全自己想出來的,經得起別人的質問。就算有什麼問題,也是向真相逼近一步的契機,而不是攔路石。

    「不要怕麻煩。」劉協說道:「真能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比你治理好一郡更有價值。能做好一郡太守的人很多,但能如此巧妙的解開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不多。且往來辯駁,也正是去偽存真的機會,更是鍛鍊思維的礪石,比玄談有趣多了。」

    楊修聽了,欣然而笑。「既然陛下這麼說,那臣就放肆一回。」

    兩人邊走邊說,談的內容也很寬泛,沒有特定的主題,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

    不知不覺,兩人便談到當前熱議的話題。

    楊修直截了當的表示,他贊成文武分途,天子掌握兵權,但是他擔心這個方案難以為繼。

    統兵比施政的要求更高,首先習武這一關就能勸退很多人。每天雞鳴即起,一般人堅持不了。

    楊修舉了個例子:黃猗。

   

    如果不是後路斷絕,黃猗能吃得下那個苦頭嗎?不可能的。

    你看他現在還能不能雞鳴即起,每天堅持習武。

    他跨過這個門檻是機緣,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緣。同樣,後世之君不會像陛下這樣面臨生死,也不會有陛下這樣堅韌的意志,讓他們堅持習武,幾乎可以說是做夢。

    連習武都不能堅持,就算成為三軍統帥,也只是象徵而已。

    劉協笑笑。「的確很難,但不能因為難就不做。當皇室連一個肯吃苦的繼承人都找不出來的時候,你覺得王朝不能延續多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的這句名言不僅對普通人成立,對皇室更是如此。」

    他沉默了片刻,又道:「如果皇帝必須像堯舜一樣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還會有人拼命爭奪這個位置嗎?」

    楊修愣住了,嘴角抽了抽,卻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

    以堯舜為標準要求天子,是儒門一直以來的願望,但實踐中幾乎不可能做到。如今天子不僅堅持這個標準,而且將標準細化,變成可以執行的制度,簡直比儒門更儒門。

    而以他中興之主的身份來制定並親自踐行這個制度,顯然要比儒門提出期望更有威信。  

    有了這個榜樣,以後大臣們要求天子就名正言順、理直氣壯了。

    天子重踐行,他算是真的體驗到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的那點苦不值一提。

    楊修想了半天,說了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陛下比李廣更當得起這句話。有陛下為榜樣,至少百年之內無恙。」

    劉協笑著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楊修這句話看似誇獎,其實還是覺得不可能長期堅持。他現在二十出頭,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再活五十年,五十年後,他親手教育出來的子孫還能堅持一兩代人,所以說百年之內無恙。

    百年之後,他的餘威就會消失殆盡,後世之君就會想辦法掙脫這個束縛。

    不能說楊修的想法不對,但楊修畢竟還沒能完全跳出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

    真要讓他執政五十年,大漢還會是現在的大漢嗎?

    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不論是實踐還是思想,都會跨上一個台階,皇權的繼承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就算有什麼問題,華夏文明、劉氏子孫遍布全球,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總能試驗出一個更合理的制度。

    「能有百年築基,足矣。」劉協張開雙臂,伸了個懶腰。「周有天下八百年,築基也不過文武周成三代人。大漢已經有四百年天下,若能再有四百年,與周相齊,我也無愧於列祖列宗。」  

    「陛下真能這麼想,豈止於是無愧於劉氏列祖列宗,當無愧於堯舜禹湯。」

    「不敢,不敢。」劉協搖搖手,哈哈大笑。

    楊修也笑了。他看得出來,劉協雖然嘴上謙虛,心中志向之高遠,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事實上,他也有這樣的底氣。

    古往今來,又有幾個君主既有他的智慧,又有他的堅忍?

    有這樣的明君,不僅是大漢的幸運,是千萬臣民的幸運,更是華夏衣冠的幸運。

    逢此盛世明君,我等豈能自甘落後,虛耗光陰?

    楊修轉頭看向石碑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心裡有了主意。

    我不僅要做聖人身邊的顏回,追隨聖人的足跡,更要做聖人身邊的子貢,將聖人的事業發揚光大。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有眼無珠

    返回公廨後,楊修先找到了父親楊彪,把自己和天子出遊時談到的問題一一轉告。

    楊彪聽得很認真,也很興奮。

    對禰衡的建議,他雖然原則上支持,心裡還有些擔憂的。最大的擔憂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權後,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內以施壓,迫使大臣俯首聽命。  

    現在他知道天子志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業,任性妄為的可能性極低,最後的擔憂也就減輕了許多。

    平心而論,天子雖然年輕,卻比很多老臣都謹慎。他的擔心本沒什麼必要,只是一種習慣罷了。

    政務上的事,由楊彪去和賈詡、周忠商量,最後形成決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4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