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頁
襄邑的產品只有一小部分進了宮,大部分被任峻賣了。
襄邑的絲綢產品質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歡迎。有的人甚至專門跑到襄陽來蹲守,就是為了能第一時間拿到貨。
這也帶動了陳留的復甦。
手裡有了錢,自然好辦事。任峻用這些錢疏浚水利,加大墾荒力度,還建起了學堂,招收貧民子弟入學。
聽到消息,從各地返回的難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條件就是適齡的子女可以免費入學,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後,可以推薦到太學深造,也可以在郡縣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務工,成為有一定讀寫能力的技術工人。
陳留的郡學不僅教讀書識字,還教與紡織印染有關的一切技術。走出學堂門,就是一個合格的工人。
難民對此很滿意。做工的收入比種地多,子女讀書的機會更難得。
任峻也滿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產量卻蒸蒸日上。
聽了任峻的介紹,劉協非常滿意。
就算任峻的政績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積極的,絕不是那種但坐嘯的名士太守可比。
這樣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實現信念的能力。
劉協讓任峻將他的施政方法寫成文章,在邸報上發表,並提交給司徒府討論,以期在更多的郡縣進行推廣。
現在的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陳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個人的事。一旦任峻離開陳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會將這些規矩全部推翻。
劉協希望將這樣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輕易改變。
他已經收到司徒府的上計報告,陳留郡在裡面排名比較靠前,但一個字也沒有提具體施政措施。
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視,而是之前的上計就是這麼做的,只問戶口增減、墾地面積、賦稅多少、有無盜賊等具體成果,不問施政措施。
那些都歸結於太守、縣令長個人的道德、能力,會影響他們個人的前程,卻沒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劉協想慢慢改變這一點,用制度來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賴官員的個人能力。
就像他建講武堂、農學堂一樣,不是將進步依賴個別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著重於知識積累,為更多的天才出現提供土壤。
說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談。一說到寫文章,任峻卻有些為難。
他沒寫過這樣的文章。或者說,他從來沒想過這些瑣事也可以寫成文章,還要發表在邸報上,供更多的人參考。
劉協很認真的對他說,你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如果天下諸郡都能像陳留這樣,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何愁王道不興?
王道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為了表示重視,劉協又安排曹昂、諸葛亮協助任峻整理記錄。
他還對曹昂說,好好領會,這些都是你將來到地方任職的寶貴經驗,書上學不到的。
第八百五十四章 進軍冀州
聽到劉協這句話,任峻不再推辭。
天子絕非客套,這件事意義或許超出自己的想像。
曹昂是他的故君之子,還是他的親戚,這些年在天子面前受教,深受天子賞識。
諸葛亮作為天子身邊的散騎常侍,想來也是心腹。
天子讓這兩個大有前途的年輕人來幫他整理施政心得,不太可能只是為了表示一下對他的欣賞。
任峻領詔,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同時,又深深為曹操的選擇折服。
天下諸侯之中,曹操是第一個主動稱臣的。
任峻更加用心,將自己認為比較重要,或者說有點新意的舉措一一向天子做了說明。
從與天子的接觸中,他能感受到天子對了解政務的迫切心情,他能體會到天子對他的欣賞。此時此刻,他越是坦誠,越是能獲得天子的信任。
君臣之間的信任萬金難求,尤其是對地方官員來說。
劉協在陳留駐留了將近十天,幾乎了解了陳留的方方面面,才重新起程,趕往東郡。
相比於他對陳留政務的重視,他對陳留的兵力幾乎沒什麼興趣,只選了一千人,還是安排在後勤上,根本沒有讓他們上陣的計劃。
看到這一點,任峻也放心了。
天子不調用陳留的兵力,就不會影響陳留的正常生產。行軍用戰,對地方最大的影響不僅是徵發錢糧,還有徭役。一旦數以萬計的民伕被徵發,不僅會影響生產勞作,更會對人心造成巨大的擾動。
關心則亂。一旦有陳留人參戰,前線的一點消息,傳到地方後都會形成震盪,甚至引發謠言。
不用陳留的郡兵,前線就算受挫,影響也有限,打得久一點也沒什麼關係。
——
建安五年,二月中,劉協渡過黃河。
他本來不想這麼急,但過了二月,冬季斷流的黃河就會複流,乘船渡河要麻煩得多,遠不如直接走過乾涸的河床來得容易。
渡過黃河,進入冀州魏郡,劉協的態度就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他到達一縣,便召附近縣令長來見,當面詢問他們對度田的態度。
反對度田,或者嘴上不說反對,但神情猶豫、言語敷衍的,就地罷免,上準備好的候選接任。被罷免的官員也不准離開,隨軍效力,並接受調查,看他們與當地大族是否有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