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頁
「魏郡有這麼多糧麼?不會是將百姓的口糧都收來了吧。」
行魏郡太守楊俊應聲答道:「請陛下放心,臣已經下令各縣嚴查,但凡有逼百姓多納糧以邀功的,一經查實,就地革職。相關文書也已經發到各鄉里,確保每一個百姓都知道自己應該納多少糧。」
「魏郡有多少戶口?多少土地?」
「陛下問的是現在,還是以前?」
劉協轉頭看了楊俊一眼。「當然是現在。」
「魏郡現在有十一萬七千八百九十一戶,四十八萬一千一百六十五口。」
劉協想了想。「每戶才四口多一點?」
楊俊點點頭。「大難之後,老弱死傷最重,幾乎家家都有新葬。」
劉協嘆了一口氣。這句話背後,很可能就是吃人的慘劇。
楊俊接著說道:「魏郡戶口最多時,接近十三戶萬,七十萬口。如果算上隱匿的戶口,應該在百萬口左右。現在只有不到五十萬口,有充足的土地可以分配,百姓自然有更多的糧食可以繳納。陛下看到的這些,都是按照朝廷制度徵收的。如果還有不足,以市價收購,再增加一百萬石應該不成問題。臣擔心的只是大量收購,會導致糧價上漲。是以,臣建議陛下可以臨時增稅,待攻克鄴城之後,再免除魏郡幾年租賦作為補償,使百姓與陛下同歡。」
劉協笑笑,沒有接楊俊的話題。
一百萬石,夠十萬人吃兩個月。考慮到供應大軍的不僅僅是魏郡,魏郡其實只要供應五六萬人,一百萬石就可以增加四個月。加上已經運到大營的,可以維持大軍再戰一年。
鄴城可等不了一年。
撐死了,鄴城還能堅持半年。
楊俊這麼說,就是想給魏郡百姓爭取福利,借著君臣同歡的由頭,免除幾年賦稅。
這個面子不是不能給,但他要留給其他人。
楊俊只是暫時代理魏郡太守,是為了證明他的能力。如今目的已經達到,可以將楊俊調走了。
魏郡太守已經許給了蒯越,他不能食言。
他還要借著這個機會,收買荊州的人心,讓荊州多出點血。
魏郡糧食再多,百姓再熱情,也不能竭澤而漁。
「君侯,你覺得楊卿施政如何?」劉協轉頭問王端道。
王端被太陽曬得滿臉油汗,頭暈腦脹,根本顧不上分辨,連連點頭附和,大讚楊俊能幹。
劉協說道:「如此幹才,確實難得,不如就讓他任趙相,也算是我對趙國的一點關照,如何?」
「當然好,當然好。」
劉協轉頭看著楊俊。「楊卿,委屈你了。」
楊俊大喜過望。
趙國戶口雖然不如魏郡,卻是天子生母的家鄉。能到趙國為相,這是天子對他能力的認可啊。
天子的親信諸葛亮,就在邯鄲任縣令。
「願為陛下效勞。」
第九百三十四章 後生可畏
劉協隨即又問起了魏郡的戶口增減。
據他所知,經過多年大戰,魏郡應該沒有近五十萬人。
楊俊早有準備,一一解釋。
魏郡現有的人口中,只有六成,大約三十萬人是魏郡本地人,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原本不在名籍,是大戶的部曲、佃戶,也就是所謂的隱戶。最近增加的四成人口中,有一半是剛剛落戶的黑山軍,還有一半是兗州人。
黑山軍落戶的事,劉協知道,所以楊俊簡單地說了幾個數據,然後就將重心放在了兗州遷來的百姓上。
兗州經歷的戰事比冀州更為慘烈,戶口損失也更多。山東太平之後,不少外出逃難的人陸續返回,卻發現兗州並沒有推行度田,除了陳留之外,連試行度田的郡國都不多。
後來聽說天子在魏郡度田,不少人就跑到魏郡來了,前前後後有十萬人。
其中有些人是去年就回到了兗州,但一直沒有得到安置。
劉協越聽越覺得不對勁。
兗州沒有度田,他是知道的。他在冀州強行度田,就是要給兗州打個樣。但兗州人返鄉後得不到安置,不得不逃到魏郡來,這事就有些離譜了。
大戰之後,人口劇減,拋荒空閒的土地很多,不應該是很好安置嗎?
楊俊解釋說,兗州拋荒的土地是多,但真正的良田卻有主。那些人大多有一定的實力,否則也不敢在兵荒馬亂的時候留在兗州。趁著大量百姓外逃,他們不花一個五銖錢,就將那些良田收為己有。現在這些人又回來了,想去討回自己的土地,也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實力。
劉協聽完,手有點麻。
他搓了搓手指,強忍著罵人的衝動。
老子就在魏郡,與兗州一河之隔,這些混蛋還這麼肆無忌憚。要是老子回了長安,他們又該如何無法無天?
更重要的是,如此明日張膽的事,朝廷中居然沒有一點反應。
如果不是楊俊說起,他根本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你將魏郡的情況寫成奏疏呈上來,朕要細看。」
「唯。」
——
劉協回到中軍,命人將蒯越找來,通知他準備接任魏郡太守。
蒯越大喜過望。
他隨大軍行動大半年,也沒什麼戰事,整天就是訓練。原本還等著接任魏郡太守,後來得知楊俊做了魏郡太守,心也就涼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