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96頁

    「阿翁,怎麼了?」

    「沒什麼。」呂布避開了她們的眼神,怏怏地揮揮手。「天子恩典,讓我在行在多留些時日,陪陪你。」

    呂小環不解。「這是好事啊,為什麼你……」

    魏夫人卻哼了一聲。「對你是好事,對他卻未必。」

    呂小環立刻明白了,卻裝作不知。

    剛剛與母親聊天,她就意識到這一點了,只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勸說。呂布是有勸必聽,堅決不改,她也沒辦法。現在天子要將呂布留下,倒讓她正中下懷。

    「既然如此,那我就為你們找一處風景好的宅子,多住些時日。阿翁,你還記得當年出武關,到南陽,與袁術相見的情景麼?」

    呂布眉心微蹙,想起了當年的艱辛,又多了幾分對夫人的愧疚。

    「當然記得。」

    「那時想留在南陽而不可得,現在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也算是苦盡甘來。自從天子駕巡南陽,南陽可謂是一天一個樣。你明天出去轉轉,就知道有多好了。仔細說起來,這裡也有你們的功勞呢。要不是通往西域的商路暢通無阻,南陽那麼多織坊織出來的布帛怎麼賣得出去。」  

    呂布瞅瞅呂小環,見呂小環正沖他眨眼睛,心領神會。

    ——

    建安七年冬,南陽格外熱鬧。

    一是天子駕巡南陽,天下郡國的上計吏齊聚南陽,帶來了四方的消息。

    二是南陽正式推行度田,數以百萬的百姓得到了嚮往以久的土地,生活也看到了希望,熱情高漲。而大量織坊、印坊的建立,又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謀生機會,手頭肉眼可見的寬裕了。

    新年之前,織坊、印坊都提前發放了薪酬,並且根據自身條件,發了一些過年用得上的東西,比如牛肉、羊肉、油、米之類。條件好的,甚至還發了一些上等衣料,一時間引為奇談。

    百姓手裡有了錢,消費立刻水漲船高,宛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更多的外地客商蜂擁而至。

    南陽太守黃射忙得團團轉,樂得開了花。

    僅這市稅,就比去年翻了好幾番,明年想辦的事又多了幾分成功的可能。

    沒有錢,說什麼都是空話。

    建學校,聘教師,買書籍文具,哪樣不要錢?

    但眼前的繁榮讓他明白了,只要百姓支持,萬眾一心,沒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學校可以由當地的百姓一起建,書籍文具可以由學生自己置辦,只有教師不夠這個問題,百姓自己解決不了。

    南陽郡學的學子們倒是很熱心,願意充任教師,哪怕暫時沒有薪酬,只要管飯就行。

    儘管如此,人數還是遠遠不夠。

    左右思想之下,黃射決定還是向天子求援。

    大行教化本來就是天子的決定,他肯定早就想好了這些問題。

    黃射拜見了劉協,將自己的來意做了說明。

    劉協也是吃了一驚。

    他沒想到需要這麼多學校,這麼多教師。

    這就意味著海量的財政支出。

    就算如黃射所說,學校由當地自建,不用郡里提供資金,書籍文具也由學生自給,那教師的薪酬也是一筆不小的數量。

    一個二三百人的學校,至少要配三個教師。按照之前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標準,一個就是一個多億。就算降低標準到百石,那也要三四千萬。

    一個讀書人,一年掙一萬錢,勉強維持生活,不能再低了。

    進工坊做工也不止這個價。  

    黃射也覺得不能太低。太低了,讀書人過得太苦,僅靠一腔熱血是堅持不了太久的。

    既然之前是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標準,現在還是按這個標準執行比較好。對很多讀書人來說,能拿到相當於一縣令長的俸祿,還不用辦公,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畢竟能繼續往上爬的人不多,很多人做一輩子官,也就是個縣令、縣長。

    這費用的確不低,但南陽郡還是支撐得起的。

    他可以去募捐。

    一個億看似不少,可是對南陽的大戶來說,還真不是什麼大錢。

    當年天子建萬金堂賣官,一億也就是一個三公。願意拿一億出來換幾個月三公,以便將來能在墓碑上刻上「故太尉」、「故司徒」之類的字樣的人,還是很多人。

    黃射說得眉飛色舞,劉協卻有些尷尬。

    不讀書果然不行,當著我的面,說先帝賣官鬻爵,你還真是得體。

    不過這廝說得也有道理,南陽不缺錢,身家以億計的大戶太多了。當初先帝之所以財政緊張,不就是這因為這些大小封君占據了大量的土地,卻不給朝廷納貢麼。

    現在該讓他們出點血了。  

    「只要你能籌到錢,就不用擔心沒有教師。」劉協說道:「司徒府將在邸報上發布公告,到時候會有大量的讀書人來應聘。」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老臣深謀

    劉協隨即請來了司徒楊彪,一起商量招聘教師的事。

    楊彪聽完,原則上同意這個方案,但他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

    一是不能急於求成,一下子建這麼多學校,可以分批建設。

    南陽戶口是多,但也沒多到需要一千多所學校的地步。之所以有這麼多適齡的孩子,是因為之前一直沒有如此大範圍的教化,積累下來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9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