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頁
劉協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舉起手。劉協轉身看去,倒是個熟人,正是楊阜。
楊阜與姜敘一起,率部隨劉協入關中,一路上多有接觸。受楊修影響,再加上涼州人的身份,楊阜對新政大體上還是支持的。
劉協點頭示意,楊阜起身,先向劉協行了禮,隨即又向楊彪行禮,報上姓名、籍貫、官職。
「敢問太尉,袁紹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該罷免他,還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紹拒絕入朝,朝廷又當如何處置?」
楊彪向劉協再拜。「陛下,楊阜所言有理,但事急從權,不宜催迫。臣以為,可以三年為期。時間太短,安撫難以見效。時間太長,又容易滋生問題,養虎為患。」
劉協還沒說話,楊阜又追問道:「若是三年之後,袁紹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楊彪回頭看了楊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後,若袁紹不肯入朝,我當引咎自免,身執戟盾,以討袁紹。」
楊阜剛要說話,司空張喜站了起來。「陛下,臣附議。若三年之後,袁紹不肯入朝,臣願與太尉一起為行伍,決死於陣前。」
劉協笑了。「難得司空這麼勇悍啊。」
張喜老臉一紅。「臣雖老邁,為天下蒼生計,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時,益州牧劉璋及益州豪俊聞說袁紹請降,無不歡欣鼓舞,翹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紹,則益州必隨其後。」
劉協盯著張喜看了一會兒,將涌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進駐關中後,他找個機會問了司徒趙溫,確認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的就是張喜。
毫無疑問,張喜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不是為了朝廷著想,而是為了袁紹。
袁紹的後妻就是劉繇的族人,劉繇的兄長劉岱更是袁紹的死黨。袁紹逃離洛陽,北上渤海時,一度將家屬託付給劉岱。
他很想質問張喜一句,但現在不是合適的時候。
劉繇也有條件的向朝廷稱臣了,追責張喜,必然涉及劉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機會兵不血刃的將益州收回來。
有荊州、益州在手,朝廷錢糧緊張的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說話的底氣也更足。
大丈夫不爭一時意氣,將來再慢慢算帳。
反正以張喜的脾氣,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三十章 百年樹人
劉協無法拒絕袁紹的議和,卻可以在具體的條件上做點手腳。
對楊彪的建議,劉協提出了一點異議。
不能直接委任袁紹為冀州牧,只能承認他的渤海太守官職。
理由有二:一是袁紹的冀州牧從來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二是上一次朝廷的提議中就是如此。沒道理袁紹拒絕了朝廷的恩赦,進兵中原,錯上加錯,朝廷反倒再讓一步。
或是如此,袁紹不肯議和,再打一段時間,是不是朝廷還要讓他做三公?
所以,袁紹必須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稱臣,然後再談是不是要委任他為冀州牧的事。
這麼做,對劉表、劉璋都沒什麼影響,他們都是得到朝廷承認的,反倒顯得朝廷不卑不亢,一碗水端平。
聽了劉協的條件,楊彪等人面面相覷。
他們聽得出來,劉協有意刁難袁紹,但他們沒有理由反對。
以目前的形勢而言,議和顯然對袁紹更有利,對朝廷來說,反倒沒那麼急迫。假以時日,或者乾脆放開手腳,天子也能推平袁紹。
只不過殺亡大一些,名聲難聽一些。
既然如此,袁紹沒有理由不讓步,反而要討點便宜。
朝廷不要面子的嗎?
就算他們有心保全袁紹,也不敢做得這麼明目張胆,置天子的尊嚴於不顧。
逼急了天子,對他們沒好處。
韓遂等人卻心中歡喜,只是礙於人言,不敢表現得太明顯。
楊彪提議,擇日再議,給所有人一個考慮的時間。
劉協答應了。
他清楚,楊彪是想私下裡進諫。公開朝議時,有些話是不方便說的,畢竟還要維持體面,大義不能丟。私下裡,利益考慮的成份可以更多一些,更直接一些。
又商量了幾件其他的事,暫時休會。
劉協剛剛起身離開,楊彪一個箭步,搶到賈詡面前。
身手之矯健,讓賈詡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
「文和,許久未見,一起喝一杯?」楊彪熱情的邀請道。
賈詡忍不住笑了。他和楊彪認識這麼多年了,楊彪還是第一次這麼主動。
「喝茶還是喝酒?」
「隨文和之便。」楊彪不由分說,伸手示意。
賈詡倒也不好拒絕,與其他人點頭致意,跟著楊彪向外走。
韓遂也想和賈詡商量,見被楊彪搶了先,有些鬱悶,只得將伸出的手轉向馬騰。「壽成,彥明剛送來一些羌酒,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也去喝一杯?」
馬騰無所謂。朝會時,他心不在焉,一句話都沒說,點頭答應。
趙溫、張喜想跟上楊彪,卻被楊彪使了個眼色,硬生生的剎住了腳步,看著楊彪、賈詡有說有笑的出了帳。
帳中眾人看得清楚,心照不宣的交換著意見,然後三五成群的出了門。
公開的爭論告一段落,接下來是不同的派系之間討價還價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