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頁
「雖有善政,亦當有施政之人。」劉協說道:「劉備身邊有誰擅長政務?」
諸葛亮現在還在隆中,趙雲、關羽又都脫離了劉備,劉備身邊的人才屈指可數,總不能指望張飛去推行新政吧?其他還有什麼人,劉協還真不太清楚。
趙雲搖搖頭,神情無奈。
劉備身邊的人才就那麼幾個,猛將有張飛,策士有簡雍,通曉政務的卻一個也沒有。也不知道他到徐州之後有沒有招攬到合適的人才。
劉和稍作思索,拱手道:「臣舉薦一人,東海郯縣人,王朗王景興。」
「王朗?」劉協想了想,覺得不太靠譜。那可是大儒,能贊同新政?
劉和仿佛知道劉協在擔心什麼,笑道:「王朗雖是儒者,但師從故太尉楊賜,有愛民之心。之前任會稽太守時,便頗為稱職。」
劉協心中一動。
楊賜是楊彪的父親。弘農楊氏雖是頂流世家,家風卻與汝南袁氏不同,對底層百姓還是有所體恤的。楊彪、楊修能迅速調整思路,擁護新政,和楊氏家風有一定的關係。
王朗既是楊賜的弟子,思想必然受到楊賜的影響。加上楊彪的關係,接受新政還是有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王朗是徐州名士,他登高一呼,比劉備喊破了嗓子都有用。
「先生意下如何?」劉協再一次徵詢賈詡的意見。
「臣以為可行。」賈詡說道:「當年臣在洛陽為郎時,便與王朗相識。其人儒雅知禮,為人寬容大度,常常周濟貧困之人,哪怕素不相識。若此人能佐劉備,在徐州推行新政,必能有所成就。」
「既然如此,那就這麼定了。」劉協說道,隨即命人擬詔,用最快的速度送往徐州。
劉和看在眼中,咂舌不已。
天子對賈詡的敬重簡直有些出格,幾乎是言聽計從。
賈詡說道:「陛下莫急,臣還想補充幾句。」
「先生請說。」
「形勢緊急,容不得從容施行。懸賞宜明,使將士無後顧之憂,以期全力。」
劉協心中一動,便大致猜到了賈詡想說什麼。不過他沒有說破,示意賈詡繼續。
見劉協沒有反對,賈詡暗自鬆了一口氣。「臣以為,可在徐州公示賞格,功大者可加官晉爵,功小者也能分賜田宅。如此,若能使萬眾一心,共抗袁紹。」
「這……這不是軍功爵麼?」劉和頓時傻了眼。「陛下,萬萬不可。推行軍功爵,要分給將士田宅,豈不是與東海的大族為敵?」
劉協不說話,只是看著賈詡。
「這只是明示賞格,並不是軍功爵。」賈詡說道:「方才公衡也說了,徐州大族更願意支持袁紹,而不是朝廷。即使如此,便不是朝廷與徐州大族為敵,而是徐州大族背叛了朝廷,與朝廷為敵。」
賈詡喝了一口水,又道:「陛下,臣記得,自中平元年黃巾起事,徐州就戰事不斷。興平二年,曹操東征陶謙,更有屠城之舉。如今的徐州戶口有限,拋荒的耕地更多,將來平定天下,百姓名田也是應有之事,何不趁此機會,激勵百姓奮勇作戰?」
他頓了頓,又道:「臣以為,河東之事,不可再現於徐州。」
劉協微怔,隨即明白了賈詡的意思。
賈詡的確有私心,但他的建議有充足的理由。奪取大族的土地,分給普通百姓,這是必行之事。只是如何行,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方案。為保徐州,恢復軍功爵,試行新政,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王朗會不會贊成這個做法,劉協沒把握,但劉備大概率會贊成,徐州的百姓會贊成。
而得到徐州百姓的贊成後,王朗贊不贊成就不那麼重要了。
「公衡,你覺得呢?」
「臣以為不妥。」劉和毫不遲疑的表示了反對。「雖說徐州大族可能支持袁紹,卻不代表所有的大族都會支持袁紹,背叛朝廷。若行軍功爵,反倒會將他們推向袁紹。」
劉協半開玩笑地說道:「你家占的土地多麼?」
「臣不敢欺瞞陛下,臣家的確有些土地,不過倒不至於因此反對朝廷舉措。只是軍功爵本是秦制,大漢興起,正是因為暴秦無道。如今陛下為了中興大漢,沿襲暴秦舊政,臣擔心會讓山東百姓恐懼,適得其反,反為袁紹助力。」
劉和離席,鄭重地拜倒在地。「臣昧死,敢請陛下三思。」
第五百八十一章 不爭之論
劉和提到秦制,賈詡便閉上了嘴巴,垂下了眼皮,不再說話。
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不方便在御前爭論。
為了救亡,為了解決大漢有頑疾,天子將涼州作為安撫的重點,這已經讓人有沿襲秦朝故事的嫌疑。再恢復軍功爵,無疑是坐實猜疑,讓朝廷面對更大的非議。
所以他絕口不提軍功爵三個字。
劉和認定這是軍功爵,那是劉和的事,與他無關。
這個辦法有助於劉備集聚民力,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與袁紹對抗,這就夠了。
對付地方的世家大族,早就是他和劉協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只是沒有說得那麼明白罷了。
劉協甚至不用做出選擇,只是提出建議。在生死存亡面前,劉備才不管什麼秦制與漢制,在得到朝廷默許的情況,他大概率會恢復軍功爵。
一旦軍功爵在徐州推行,並且有了明顯的效果,再由朝廷公布推行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