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張喜也跟著表示附議。
緊接著,士孫瑞等人一一表態,算是通過了賈詡分化匈奴,各個擊破的方案。至於武力征服之後如何教化,又如何在匈奴人行選舉之策,那都是以後的事,不必急在一時。
方案通過,隨即便討論細節。
宋果再次出席,為劉協和眾臣講解匈奴內部的派系。
絕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這些細節,就連宋果也是一知半解,了解最多的反而是劉協。
他不僅知道匈奴人的過去和現在,還知道未來。
這也是他一心想將匈奴人逐出并州的原因。
匈奴人深入并州已久,有生根之勢,只待中原生亂,他們就會趁虛而入。
亂華的五胡之首——匈奴人劉淵,就是不久之前剛死的於扶羅之孫。
這中間還虧得曹操手段強硬,拆分匈奴為五部,延緩了匈奴人作亂的時間。若無曹操,只怕匈奴人在并州生根發芽還要再早幾十年。
袁紹對胡人的綏靖政策可是祖傳的,從袁安開始,就是堅定的鴿派。
當然,在他們的認知里,撫胡是利國利民的德政,征討卻是有百害無一利,唯有武夫建功封侯,博取虛名。
也不能說他們的看法全是錯的。
如果中原王朝能夠一直保持強大,把匈奴人當看門狗,為漢守邊,的確是省事省力。
可是中原王朝不可能一直強大。
一旦中原王朝衰弱,這些看門狗立刻就成了入室狼。
大部分儒臣不承認這一點,反而一廂情願的振振有詞,只要朝廷行德政,就可以一直強大。
如果不強大,那就是朝廷不行德政。
面對這種形勢,劉協清楚,講道理是沒用的,但可以順水推舟。
既然你們要講德政,朕就將德政進行到底。
朕不僅要征服匈奴,還要教化匈奴,就像處理西涼軍一樣。
征服的事,朕來。
教化的事,你們來。
讓趙溫、張喜教化李式只是一個開始,絕不是結束。
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起點
開了一天的會,即使劉協牢牢的把控著節奏,還是被吵得頭暈腦脹,筋疲力盡。
開會從來不僅僅是討論事務,每個人背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發言背後的算計最費心神。
如果不考慮他們發言的動機,可能幾句話一說,就被人帶了節奏。
即使累得不想動,劉協還是留下了楊修,詢問他在楊定軍中的情況。
「楊定疑心很重。」楊修開門見山。「他為臣安排了四個親隨,名曰保護,實則監視。臣的一言一行,事無巨細,都會報到楊定面前。」
「你有何把柄落在他手中?」
「臣有何把柄?」楊修義正辭嚴。「君子坦蕩蕩。臣每日教授軍中將士讀書寫字,為他們講經解疑,教他們忠君愛國之理,不怕人說。」
劉協忍不住哈哈大笑。
楊修在軍中不過月余,身上的驕嬌二氣已經被磨去大半,未來可期。
終究是少年,三觀還有修正的機會。
等到了四五十歲,再想改,可就難了。
「楊定部能戰嗎?」
「對付匈奴人綽綽有餘。」楊修胸有成竹。「陛下,歷年來對匈奴作戰,都是以並涼勁卒為主。只要選將得當,勝多敗少。誠如賈文和所言,匈奴之患,不在其善戰,而在其難以根除。百年以來,教化不足,致有引狼入室之憂,才是關鍵。」
「教化說來容易,卻非一蹴可就。司徒、司空所言,自有其道理。」
楊修詫異地看看劉協,抿了抿嘴,又道:「陛下持重,自然是好事。但臣以為,行之則易,不行則難。教化雖非一日之功,只要邁出第一步,便有成功的希望。」
「如何開始?」
「陛下去年不是試了四十餘儒生麼。臣粗略的算了一下,一營置一人,大致夠了。平時教將士讀書、寫字,掙一份軍糧餬口。代寫家書,也能解決將士們的思鄉之苦。」
劉協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只是不夠完美,又補了一條。
「朕以為,不僅是儒生,以後郎官入職,皆當以德祖為例,先到各營教書一年。」劉協笑道:「德祖能吃得苦,他們有何理由不可?」
楊修頓時覺得渾身舒坦,每一個毛孔都在笑,隨即又嚇出一身冷汗。
這道詔書真要這麼下達,他要被人罵死。
楊修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臣只是依陛下教訓行事,當不得陛下如此讚譽。」他拱拱手,面帶央求之色。「臣還年輕,陛下可不能揠苗助長。」
劉協忍俊不禁,笑著點點頭。「放心,不提你的名字便是。」
楊修長出一口氣。
劉協想了想,又道:「賞不宜濫,還是先選幾個人跟著你,將來再慢慢推廣。朕只允了楊定三個月,三個月之後,要有人能接替你的事務。」
楊修正中下懷,他也不願意一直在楊定軍中待著。
君臣說到半夜,劉協命皇后伏壽取出準備好的點心,與楊修分食。
楊修感激莫名。
——
次日再議,只是重點變成了出征將領的選拔。
後將軍楊定第一個站出來,請求隨天子出戰。
前將軍段煨不甘落後,也主動請戰,並且提出要求,希望能和楊定一樣,配備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