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頁
但禰衡一句話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
度田才是並涼將士歸心的基礎。你一個反對度田的人,還想得到邊軍將士的支持?
劉協咳嗽一聲,打破了尷尬。「禰正平,你這個觀點雖有失偏頗,卻有些新意,不妨寫成文章,讓更多的人參與討論。」
「唯。」禰衡拱拱手,連眼睛都沒睜。
——
會議一直到戌時初刻才結束。
蔡琰退下,帶著袁衡等人回帳,連夜整理記錄。
劉協有些興奮,留下了諸葛亮。
他本想和禰衡聊幾句的,但會議還沒結束,禰衡就借更衣為由走了,再也沒回來。估計是覺得這些人的討論沒什麼新意,懶得聽了。
「孔明,今天為什麼沒說話?」
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經有人說了,何必贅言。」
「比如?」
「比如禰正平所說度田是基礎。將領尚有封侯拜將的希望,普通士卒卻沒有這樣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將士歸心,無異於緣木求魚。」
劉協點了點頭。
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會做人了,不像禰衡那麼肆無忌憚。
他應該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一直沒說。今天若不是禰衡說破,而他又當眾表示了對禰衡的認可,諸葛亮應該還是不會說。
這未必是他反對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畢竟反對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官員的主體還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敵,他在官場上將舉步維艱。
禰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這樣的政務官,所以無所顧忌。
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為棟樑,必須由縣令長這樣的政務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劉協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沒聽你說過類似的觀點。」
諸葛亮點點頭。「陛下,臣的觀點與禰衡略有不同。」
劉協目光一閃。「說來聽聽。」
諸葛亮點點頭。「臣贊同度田是並涼歸心的基礎,但臣並不覺得度田能解決所有問題。耕種產出有限,百姓縱使辛苦,積儲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災人禍,只能賣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時之急,無法長治久安。」
劉協盯著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長治久安?」
諸葛亮沉默了良久。「禁止土地買賣。要賣,也只能賣給朝廷。」
第八百六十七章 邯鄲學步
劉協打量著諸葛亮,半天沒說話,心裡說不上來是興奮還是不安。
認識到新政的缺陷是好事,但這解決辦法未免太激進。
他也清楚,度田治標不治本。沒有土地國有制為基礎,土地兼併遲早還會發生。但禁止土地買賣,或者只能賣給朝廷,同樣解決不了問題。
一是這樣做的風險太大。
王莽就曾經想過土地國有,還以恢復井田制為理由,最後還是失敗了。如果不能平衡利弊,理由再充分也沒用。世家大族絕不會因為井田制是上古的制度就心甘情願的交出手中的土地。
二是沒必要。
眼下的大漢即便問題不少,依然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強國,不存在強敵環伺、亡國亡種的危險,大可不必著急,完全可以從容部署,以免激化矛盾。
正如河東大族不肯交出土地的確令人不爽,但河東依然在發展,只是速度不如預期而已。
不出意外的話,再過二三十年,這個問題或許就不解自消了。
劉協想了想,平復了一下心情。「這是什麼時候有的想法?沒聽你說過啊。」
諸葛亮躬身道:「臣最近又讀了《王莽傳》,反思其得失,覺得他行事雖荒唐,有些想法卻還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抵制兼併。兼併是禍亂之源,若不能根治,怕是難以長治久安。但是直接將土地收歸朝廷,阻力又太大。前些天整理陳留任府君的施政方略,突然想到,既然土地買賣不可避免,不如禁止私人買賣,由朝廷來買。」
劉協恍然。「然後像曹操屯田一樣?」
「是的。但租稅不能那麼高,否則百姓就不願意耕種了。臣以為,當在十一以內,略高於租稅,又遠遠低於大族的盤剝,使百姓有所取捨。」
劉協微微頜首。
仔細說起來,諸葛亮考慮的還是很仔細的,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土地賣給朝廷,然後再交給百姓耕種,其實就是後世的承包到戶,區別只於這些土地是贖買回來的,不是直接收為國有的。
將租稅定在一成,高於自有土地的十五稅一,低於大族世家的五五分成,既不會挫傷自耕農的積極性,免得他們一窩蜂的賣地,擠兌朝廷財政,又讓世家大族無法爭奪勞動力。
如果能能堅持幾十年,或許大部分土地就國有了。
「朝廷哪來這麼多錢?」劉協問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贖買是要錢的,而且是一大筆錢。
「陛下,要賣土地的人大多是貧民,很可能已經欠了朝廷多年賦稅。免掉他們的賦稅,就足以償付土地的價值,就算要花錢,也用不了多少,而且這些錢必然用來購買糧食、鹽鐵等必須的物資,很快就會回到朝廷手中。朝廷甚至可以直接有糧食、鹽鐵進行交換。」
看著侃侃而談的諸葛亮,劉協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