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頁
想憑几句話勾勒出徐州的戰況是不現實的,只能從宏觀上做一些分析。
嚴格來說,雖然給了劉備一個守住徐州就恢復宗籍的承諾,他卻不覺得劉備真能守住徐州,擋住袁紹南下的腳步。
不是說劉備無能——雖然劉備的用兵能力確實不怎麼樣——而是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不論是家世、名望之類的軟實力還是兵力、錢糧之類的硬實力,袁紹都足以碾壓劉備。
除非劉備也是穿越客,而且開了掛。
比起劉備如何才能守住徐州,劉協考慮得更多的是劉備丟失徐州之後,山東的形勢會如何變化,袁紹下一步又會進攻哪裡。
劉協的判斷是九江。
袁術是袁紹心頭的一根刺。不拔出來,袁紹寢食難安。
而且袁術的戰鬥力還不如劉備,很可能被袁紹一波推平。
接下來,應該就是曹操了。
劉協很好奇,在朝廷與袁紹之間,劉表會怎麼選?
——
周忠趕到了行在,第一時間求見。
得知周忠將至時,劉協多少有些意外,卻也沒往深處想。畢竟周忠無處可去,既然不想向袁紹稱臣,返回朝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他看到諸葛亮時,卻著實吃了一驚,對周忠的印象也大有改觀。
這老臣雖然有些頑固,識人的眼光還是有的。
這也算是廬江周氏的祖傳技能。
劉協與諸葛亮聊了幾句,就拜諸葛亮為郎中,留在身邊,參謀軍政。這是年輕人入仕的慣例,即使去除諸葛亮個人的耀眼光環,僅憑周忠的推薦,劉協也會這麼做。
老臣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得知袁紹集結重兵進攻徐州,諸葛亮有些沉不住氣,借著一次探討的機會,他主動進言。
「陛下,臣冒昧敢言,臧霸守不住琅琊。」
「何以見得?」劉協有些漫不經心的應了一句。
「臧霸等人據山為寇,並不擅長守城,況且他們為了生存,常有劫掠之事,難免傷及無辜。琅琊百姓對他們並無好感。袁紹一到,響應者必多。臧霸內外交困,唯有棄城上山,將琅琊拱手相讓。」
劉協同意諸葛亮的看法,卻又不完全同意。
他知道臧霸守不住琅琊,但袁紹想把臧霸趕盡殺絕也沒那麼容易。袁紹最多只能在名義上控制琅琊郡,最後要麼留兵駐守,要麼以將琅琊交給臧霸為條件,誘降臧霸,以免後院起火。
不管是哪一個結果,對他來說,區別都不大。
「在你看來,琅琊落入袁紹之手,是好是壞?」
諸葛亮愣了一下,不解地看著劉協。
劉協笑笑。「說得更準確一些,琅琊人會支持袁紹嗎?」
諸葛亮沉默了片刻,搖搖頭。「臣以為,琅琊人不會支持袁紹,可是在袁紹的武力面前,琅琊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俯首稱臣。不僅琅琊如此,整個徐州都是如此。」
「是這樣嗎?」劉協大感意外。「朕還以為至少徐州大族會支持袁紹。」
「陛下說的是五年前的袁紹,不是現在的袁紹。」諸葛亮的聲音突然高了幾分。「自從曹操屠彭城後,徐州人就對袁紹失去了信心。若非如此,陳登、麋竺輩也不會推舉劉備為州牧,入主徐州。」
劉協抬起頭,看到了諸葛亮眼中的憤怒,不禁心中一動。
第五百九十五章 以身踐行
歷史上,對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孫權,有很多猜測。
其中一個說法就是曹操進攻徐州時殺戮太重,甚至屠城,而諸葛亮的族人因此受災,所以諸葛亮與曹操不共戴天,寧可隱居隆中,也不肯為曹操效勞。
但細細分析,這一點是有問題的。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人。陽都在琅琊腹地,曹操進攻徐州時,並沒有到達陽都。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後來還成了魏國大將,不僅胸懷文韜武略,還是談玄論道的名士之一,表明年輕時受到了很不錯的教育,不像經過家族覆滅的大難,劫後餘生。
所以,個人恩怨應該不是諸葛亮反感曹操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現在諸葛亮提到了袁紹,對他大有啟發。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曹操都是袁紹的部下,甚至是打手。他在中原作戰,本質上是作為袁紹的別部,而不是他本人想要逐鹿中原。所以袁紹有很多事交待給他做,當他遭受呂布、張邈背刺時,袁紹也曾派大將朱靈統兵增援。
袁曹本是一體,所以曹操屠徐州的事也算到了袁紹頭上。陶謙與袁紹不和,雙方多次發生衝突。袁紹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陶謙,邏輯通順,沒什麼毛病。
雖然事實未必如此。
就眼下而言,徐州人對袁紹的印象並不好,至少不會像劉協猜測的那樣,徐州大族簞食壺漿,主動迎接袁紹入主徐州。
如果是這樣的話,劉備守住徐州的機會就大了幾分,山東的形勢或許不會像他預期的那樣發展。
「你離開琅琊好幾年了吧?」劉協打量著諸葛亮。
「臣雖離鄉數年,卻與鄉里多有音訊往來,對徐州輿情並不陌生。臧洪因郡將而與袁紹決裂之事,臣就有所耳聞。」
劉協笑笑。
諸葛亮特意提起臧洪,自然是為了佐證他的論斷,表明徐州人對袁紹印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