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15頁

    芸娘在酒泉藥廠上班的日子裡,給家裡寄了不少的錢。

    上一次村里改造老舊屋子的時候,芸娘的母親花了一筆錢,將老式的稻草房子改造成了磚石的房子。

    雖然村里里的老人後磚頭是給死人砌墓地的,但是磚頭房子又能抗風又能保暖隔熱的,驛下里改造茅草屋子還有補貼,誰不願意住更舒服的磚頭房子呢。

    芸娘在回來的時候,還從酒泉城裡買了一個打麥子的機器,如今附近的幾戶人家都在她家院子裡打麥穗。

    手搖滾筒的四周都是長長的鐵釘,將麥穗放進去之後搖動木桶,麥穗上的麥子就被機器內部的鐵釘梳下來,落到下方的孔網中。

    麥粒就從孔網落到下面的袋子裡,而秸稈和雜草就被留在了機器的滾筒中。

    有了這台機器,芸娘家原來要打三天的麥穗,一天就全部打完了。

    芸娘看著堆滿了院子的麥子,臉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

    雖然她已經升任了製藥工坊的主管,兩個月的薪水就可以買下院子裡所有的麥子。

    但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看著糧食才是最安心的。

    按照隴右的規矩,芸娘一家有母親、嫂子、芸娘和小侄子四口人。  

    母親、嫂子和芸娘都已經成年,按照律法,芸娘一家可以獲得1.5個成年男子所授的田畝。

    小侄子還沒有成年,所以沒有田可以授。

    這些田畝所出的二十分之一,是上交給官府的租。

    而按照規定,每戶男丁需要向官府服徭役,不過現在隴右的徭役也是有酬勞的,芸娘家父兄都是從軍戰死沙場的,所以官府也免去了他們的庸。

    最後就是調了,按照芸娘家需要向官府交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不過芸娘一家,包括芸娘在內的女眷,都已經在工坊幹活了。

    芸娘在酒泉的製藥工坊已經升任了製藥車間的主任,薪水要比州府里的小吏還要高。

    芸娘的母親在驛下里的服務區燒熱水,如今每個月也都能掙回不少錢。

    而芸娘的嫂子原本識字,帶著小侄子也沒辦法去太遠的地方。

    前幾個月在芸娘的勸說下,報名了沙州城的一個算學速成班。

    如今給村子裡幾家工坊代帳,每個月的收入雖然比不上芸娘,但是也足夠她和小侄子一起生活了。

    以前那種男耕女織的生活被打破了,建寧王也下令,不再強制徵收百姓絲綢、帛和布匹,而是讓百姓直接按照丁口交錢就行了。  

    丁稅直接上繳錢,也是江倫向建寧王提出的建議。

    江倫的說法是,如今百姓幾乎都不會自己制帛了,如果還要求百姓上繳布帛,那百姓就要拿著錢去購買這些布帛。

    那麼市面上的布帛必然會提價,無良的商人就會用這種辦法再盤剝百姓。

    李炎自然同意了江倫的請求,讓百姓自行選擇上繳布帛或者折算的錢。

    沒有了苛捐雜稅,也沒有其他地主的盤剝,芸娘一家終於過上了好日子。

    不過就算是一家都有了工作,芸娘的母親依然堅持耕種自家的田。

    經歷過饑荒的人,只有見到地里的糧食才安心吧。

    等到麥穗都曬乾了,芸娘的母親說道:

    「村子裡新建了一座磨坊,我明天把麥子運過去碾壓成麵粉,你去大集上買點肉和菜,明天我們吃餃子!」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餃子這種麵食在隴右流行起來。

    凡是到了過節或者全家團圓的時候,都要全家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

    芸娘在酒泉工作,難得回來一趟自然要吃一頓好的。  

    次日,芸娘的母親向隔壁借來了牛車,拉著家裡的麥子前往村子裡剛建造的磨坊。

    磨坊就建造在河邊,通過水流的力量驅動,這也是上一任里長留給村子的禮物。

    最近磨坊一天二十四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將金燦燦的麥穗碾壓成白花花的麵粉。

    但是水流不息,總要比以往用磨盤效率高了不少。

    芸娘的母親等到下午,終於將自家的糧食送進了磨坊中。

    而芸娘則帶著小侄子,來到了驛下里熱鬧的集市中。

    驛下里靠著官道休息區,建造起巨大的市集。

    如今這個市集不僅僅是過往客商都會駐足的集市,也是附近村落趕集的地方。

    和芸娘離開驛下里的時候想比,這個集市又擴大了不少。

    因為隴右的商路越來越繁盛,集市的生意比以前還要好。

    芸娘牽著小侄子的手,先來到了販賣豬肉的店鋪前。

    這幾日是秋收的日子,不少和芸娘一樣在府城縣城工作的人都告假回家搶收糧食。

    所以來市集上購買豬肉的人也多了起來,不過今天老闆早有準備,多殺了一頭豬。  

    等到芸娘的時候,才發現肉鋪的老闆也是驛下里的熟人。

    「芸娘,你從酒泉城回來了啊!」

    老闆熱情的給芸娘挑了一塊最好的肉,然後說道:

    「老里長怎麼樣?身體還好吧?」

    老里長自然就是曾牧了,無論怎麼換里長,驛下里的百姓都記得帶他們走上富裕道路的曾牧。

    沒有曾牧,就是官道休息區,也沒有這座集市。

    宜禾里一百三十多口的生計,全都是靠著官道休息區發展出來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1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