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大唐雖然吸取了魏晉的教訓,為了打破學術在豪門的問題,在長安建立了太學,也在全國建造了學校。
但是兩京太學只能容納全國的優秀學生讀書,光是兩京的學子就擠占了太學的大部分名額。
地方的學校從武周朝開始,就在不斷的被地方官府廢棄。
所以如今隴右各地依然是家學族學盛行,官學萎靡不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各地方財政隨著土地兼併不斷的惡化,逐漸承擔不起辦學等花錢的社會職能,逐漸導致官學被荒廢。
如今隴右的情況就是如此,除了幾個大家族的族學之外,普通小康之家的子弟根本無從進學。
楊炎能夠出仕河西節度府,也是因為楊家是武威的望族的緣故。
姜仲回復道:「徐夫子是曾里長請來的夫子,也是殿下牙兵出身。」
這下子李炎明白了,這個驛下里的里長真是個機靈的人物,竟然請了一名玩家來教授領地百姓。
不一會兒,徐雷從學校里出來,對著李炎行禮。
李炎微微點頭,帶著眾人進了學校。
四方形的教室里,放著課桌和椅子,牆上掛著黑板,這和李炎印象中的學校差不多。
徐雷已經寫了半個黑板的板書了,看樣子是剛剛中斷了教學跑出來的。
李炎對著徐雷說道:「徐夫子繼續上課吧,本王在邊上旁聽就行了。」
徐雷仿佛是被校長點了公開課一樣,有些緊張的回去繼續上課。
不過很快他就放鬆了下來,不就是公開課嗎?我作為優秀教師,一個月開不知道多少節呢!
徐雷重新開始講課,李炎則在教室的後面拉開一張板凳坐下來。
隨行的楊炎等人,也都拉著板凳坐著,聽著這位徐夫子講課。
今天這是一節語文課,教授的是驛下里剛剛滿七歲的孩子,也就是教授孩童識字的課程。
楊炎饒有興致的看著徐雷講課,教授幼童認字叫做開蒙,這是一個孩子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
楊炎開蒙的時候,楊家專門請了名師,一名河西節度使府退休下來的文吏,給楊家子弟開蒙。
如果開蒙打不好基礎,那日後的學習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補基礎。
這位徐夫子一下子對二十多名幼童開蒙,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看到徐雷在黑板上寫上了一排排的漢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短短十二個字,卻讓楊炎心頭一震。
三個字一組,讀起來朗朗上口,果然徐雷誦讀了一遍,讓下面的幼童跟讀,一個個都能很快記住。
這三個字一組的短句,用的字也都是常用的漢字,但是十二個字卻開宗明義,拋出了一個教育學的問題,為何人之初都是本善的,可是每個人成長會變成不同的樣子?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句話解釋了前面十二個字的問題,為何同樣是性本善的孩童,長大後卻各不一樣,那就是因為教育。
這是一篇勸學的文章啊,而且是寫的極好的勸學文章!
楊炎也開蒙過,可是他那個時候開蒙讀的是《開蒙要訓》,雖然這也是一本極好的開蒙教材,這本開蒙書都是四字一言,可卻不像這位徐夫子的開蒙文章這麼微言大義又朗朗上口。
等到學生讀完後,徐雷又發下紙張,又將鉛筆發給孩子們,讓他們在田字格上對著三字經描畫。
李炎站起來,看著後排一個孩子在田字格上認真的臨摹寫字,心中十分的滿意。
鉛筆,如今在建寧王霸府和三洲刺史府的吏員中,已經流行起來的一種書寫工具。
這種工具最大的好處就是書寫起來不累,可以長期握筆書寫,還不會被墨跡髒了手。
楊炎所在的鹽鐵總局,經常需要計算和填寫數據,所以大量的表格都用鉛筆書寫。
看著這些孩子在描紅本上有模有樣的描紅,楊炎突然明白為什麼驛下里能夠如此繁華,被評為沙州的第一里。
光是這份人文教化的水準,就遠遠超過其他的村子。
不少孩子的鉛筆字,寫的要比鹽鐵局的文吏都要好,楊炎更加佩服這位徐夫子的教學能力。
楊炎不是那些酸腐的文人,書寫工具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方便越好。
鉛筆也有缺點,但是書寫速度也要比毛筆快不少,更重要的是方便攜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
如今楊炎熟悉了使用鉛筆之後,只有起草正式文書的時候才會使用毛筆,平時的書寫計算都用鉛筆。
讓孩子用鉛筆習字教學,能夠節省紙張也方便書寫,這也才能讓貧苦人家的孩子進學。
沒想到驛下里這麼一個村子裡,竟然有徐雷這樣的夫子。
接下來的是算數課,徐雷教授了一種大食商人使用的特殊符號,這也是江倫在鹽鐵總局推行的阿拉伯數字。
這下子楊炎更加吃驚了,這些半大的孩子,數學竟然都相當的不錯,不僅僅加法熟練,連乘法口訣表都學會了。
李炎對於驛下里的學校大為表揚,當場徵辟徐雷為沙州學政,負責在沙州建立更多的學校。
對於六測玩家徐雷來說,這也是一場天降的機遇。
作為六測玩家,徐雷並不擅長打仗戰鬥,所以接受了驛下里里長曾牧的聘請,在驛下里辦了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