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9頁

    趙匡胤的藝高、膽大、心細以及對自己的絕對自信對上皇甫暉的自負、大意,才有了斬將的壯舉。

    這不是一次草率的行為,而是趙匡胤針對局勢,針對敵人的弱點,從而擬定的一種只有他這種級別的蓋世虎將才能施展出來的戰術。

    羅幼度沒有理會石守信的問題,而是推開了廬州的府庫大門,露出了整個州府存儲的各種金帛財貨:有各類皮革,各種錦緞帛布,還有錢幣、漆器等值錢的東西。

    「從陣斬劉彥貞,到輕騎下廬州,石兄弟的功勞最大,沒有你的幫助,我未必打得出如此漂亮的戰役。進去拿,看中什麼拿什麼,這是你應得的。」

    羅幼度讓開了自己的身位。

    石守信一臉訝異地看著羅幼度。

    羅幼度誠懇地道:「我從不反對兄弟們發財,都在用唯一的命拼殺,僥倖活下來,獲得相應的獎勵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兄弟我反對的,是發財的手段而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窮得連飯的吃不起的百姓手上搶幾個通寶銅子算什麼本事?財要正大光明地發……現在廬州我說得算,這一府庫的財物,全部用來犒賞兄弟們,一個銅子不留,一個兵卒都不少。」

    石守信重重地點頭說道:「我懂了,同樣的發財,手段不一樣而已。」  

    羅幼度的軍令讓他軍中那些習慣靠打仗發財的老兵,多多少少有些意見,只是讓他壓下來了。

    對此也隱隱有些擔心,一次兩次還好,長期以往下去,士氣戰心都會受到一定影響,現在卻放心了。

    石守信看了府庫里的金帛財貨,大步走了進去,挑了一張大黃牛皮,笑道:「正愁沒鞋子穿,回去弄雙鞋子。」他頓了頓,說道:「羅兄弟,我怕是贏不了我那兄弟了,我幫你贏他,也算我贏了。」

    第二十四章 召見士紳

    石守信性格愛憎分明,你若與他為友,他的態度作風是極為可愛的,但是與他為敵,他就一根筋地黑你到底,不論是非對錯。

    石守信本性頗貪,但自身並不缺錢,以他的功績,裝運個一兩車財物都不過分,現在他只選擇了一張黃牛皮,顯然顧念著情義,以身作則。

    曹彬、潘美、趙玭、張瓊、常思德、張雄隨後也應邀自己挑選了一些財物。

    有了石守信作為榜樣,他們大多都是象徵性地選了一些。

    最值錢的居然是張雄,他選擇了一套精緻的文房四寶。

    不過看他的樣子應該不知道這玩意的價格。  

    也確實如此,張雄因帶了造反的頭,覺得自己要對得起那些願意跟著他的人,開始讀書識字,同時讓別人念兵法與他聽。

    文房四寶是打算買的,只是沒錢,見庫房有就拿了。

    羅幼度也並未在乎。

    不同的時代面對的情況環境不同,做出相應的改變是必然的。

    在這個時代,你想要強調軍紀,那就必須將兵士餵飽。

    不將他們餵飽,就別想要他們為你賣命。

    這一府庫的錢帛留在手中羅幼度有大用,但是略一思量,還是拿出來犒軍。

    當前的局面,軍隊的戰鬥力勝過一切。

    在清空府庫之後,羅幼度立刻邀請了廬州城裡的有威望的大戶,讓他們一個時辰後來府衙會晤,一共請了六人。

    其中廬州大姓張、洪、劉三家家主,還有方惠真、岑陽俊、米華三位當地士林名儒。

    還未到約定時間,張、洪、劉三家家主已然齊至,方惠真、岑陽俊、米華相繼而來。

    羅幼度暗忖:「倒也識趣!」

    郭榮讓他知廬州州事,還給了見機行事的權力。  

    那這廬州就是他的大本營。

    他要做的首先是穩固廬州,以廬州為根基,然後再向四方擴張。

    要在廬州立足,少不了得到當地人的支持。

    今日他約的六人中,但凡有一人不來。

    羅幼度下一個命令就是抄家滅門了。

    在這種時刻,念著南唐的好,在羅幼度的眼裡不是忠誠,而是一顆隨時引爆的雷。

    能來,不管是真心假意都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六人提前到來,羅幼度也提前接見了他們。

    羅幼度並未故作姿態,而是在府衙門口迎接。

    「見過羅相公!」

    六人顯然有些受寵若驚,作為攥在人家手裡的魚肉,還能受到這樣的待遇,已經很不錯了。

    「諸位免禮!請進,入內說話!」

    將六人根據他們的年歲依次安排坐席,然後才走到主位上入座。

    羅幼度看著拘謹的六人,說道:「諸位莫要過於拘束,今日找你們來是要你們將我大周的政令傳達下去,僅此而已。拿下廬州之後,廬州府衙官吏逃得一個不剩,在下直接去查閱了府衙的政務檔案,也明白了為何他們會逃得乾淨。」  

    「這種欺壓百姓的廢物蛀蟲,落在我手上有一個是一個,腦袋都得搬家。」

    「身居百姓父母官,在位不顧民生,橫徵暴斂,懶政怠政,留著幹什麼?不如埋葬地下,滋養土地。」

    一眾人臉色有些發白。

    方惠真頗為尷尬地應和道:「相公言之有理。」

    他們這類身份的人是過得相當滋潤的,但對於百姓的生活,卻也心知肚明。

    真要說官員橫徵暴斂,懶政怠政,其實並不恰當。很多事情,並非官員的錯,而是李璟這個皇帝起的頭。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