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頁

    郭榮、趙匡胤、趙匡義、魏仁浦這一個個的名字浮現腦海的時候,羅駿瞬間明白了自己的處境,還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什麼朝代。

    對於這段歷史,羅駿不要太熟悉。

    原來鵬程起飛的起點在於傍上了一顆大樹,羅駿入職三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司與當地的超市龍頭企業有了接觸。

    鵬程是做包裝器材的,以生產塑膠袋、包裝盒為主,超市的用量何其之大,只要與之建立貿易往來,公司的利潤會番上幾番。

    而對方的董事長萬董是歷史迷,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五代十國里的常青樹馮道,一個歷經十朝的十朝元老,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始終擔任國相、三公、三師之位的政壇牛人。

    為了博取他的好感,羅駿研究歷史三年,不敢說精通,對歷史上的名人大大小小的事跡都能如數家珍,尤其是五代十國這一方面的歷史,更是知之甚詳。

    最終因為歷史,羅駿與萬董成為了忘年之交,時不時的聚在一起談古論今。

    有了這層關係,雙方的貿易往來水到渠成。

    在對於華夏文化的不斷深入了解,羅駿也不可自拔的沉迷其中,為百家爭鳴謳歌,為秦皇漢武的功績喝彩,為盛唐的壯麗頌德,為大明的剛毅讚嘆。當然亦少不了為漢滅而傷,為唐朝的落寞而嘆,為五胡亂華,為華夏文明兩遭覆滅而悲。  

    儘管他對於五代十國的了解遠勝其他,但若穿越不可避免。他真的希望能夠看一看強漢的風采,看一看盛唐的壯闊,而不是來到這動盪混亂,充斥著兵禍強權的五代十國末期。

    在這人命如草芥的時代,羅駿思前想後,還得靠著羅幼度這個身份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一個沒有身份的路人百姓,在這個世道未必就比得上一頭牛,一匹馬更有價值。

    只是要想過得好,得破解當前的困局才是。

    第三章 破敗國都

    羅幼度牽著一頭毛驢,漫步走在東京的街道上,周邊道路冷冷清清的,左右的屋舍多是破敗不堪,時近黃昏連炊煙都不見幾許,整條大街百姓的居住率不過三成,在斷牆雜草叢裡,老鼠蟲蟻隨處可見,全無半點繁華景象。

    「唉!」

    見慣了高樓大廈的繁華,習慣了人擠人的熱鬧,羅幼度臉上有些不適應,心底也有淡淡的悲哀。

    亂世人命如草芥!

    這是周朝的國都,一國都城都是這番景象,其他地方會是什麼光景,顯而易見了。

    這個時代,真正能夠稱得上繁華的唯有江南的金陵了吧。  

    羅幼度心底感慨。

    東京開封的落敗自然不是因為郭榮的緣故,而是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從北周武帝起,開封就因為水陸要衝受到了朝廷的重視,歷經隋唐兩朝的發展,圍繞汴水形成了一個不亞於長安、洛陽的經濟區。這也導致了後梁、後晉、後漢以及現在的後周皆選擇於開封定都。

    短短三十餘年,開封就見證了後梁、後唐、後晉、大遼、後漢這五個時代的興衰。

    這也意味著開封遭受的兵災,在這三十年內幾乎沒怎麼停過。

    尤其是九年前大遼國執政中原時期。

    耶律德光率領遼兵入主中原,定都開封之後,只知道縱情享樂。遼兵缺響,大丞相趙延壽上表請求撥款。

    耶律德光直接來了一句:「我大遼從無此列,各軍如果缺響就讓他們打草谷去吧。」

    這話一出口,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遼兵本就兇殘,現在奉旨劫掠,將東西兩京也就是開封、洛陽,還有周邊中原諸多城鎮財物牲畜劫掠一空。

    耶律德光如此作風,攪得天怒人怨,最終義軍四起給逼得北上逃離中原,意圖返回遼東。  

    這離去之前,他又大肆收刮,帶著後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府庫所有財物北上。

    開封至此元氣大傷。

    後漢劉知遠本就不擅於治理,何況入主開封之後,不足一年就病故了。

    即位的劉承祐更是忙於內鬥,一心想要除去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這些權臣,無心理政。

    最終反為郭威所滅。

    也就是郭威即位之後,開封才算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怎料這郭威也是個福薄之人,當了三年的皇帝就駕崩嗝屁了。

    他的養子郭榮稱得上是英明神武,奈何方剛登基威望不足,受到了北漢劉崇的攻伐。

    儘管郭榮與高平之戰大勝北漢,但在隨後的晉陽之戰以及忻口阻擊戰接連失利,折損了不少兵馬,連大將史彥超都戰死沙場,經濟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開封命運多舛,十年間災禍不斷,人口流失嚴重,怎可能有繁華之景?

    這短期內想要開封呈現繁華姿態,只怕唯有學那傳說中的高粱河車神以非人手段,聚天下財富供養一城才做得到吧。

    羅幼度胡思亂想著,這越往北走人氣越旺,略微有了點點都城的模樣。  

    他的目的是趙匡胤的府邸,相比居住在平民區裡的他,作為郭榮第一心腹愛將,居住之所,自是靠近皇宮人氣最足的城北。

    羅幼度一人一驢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路過的百姓莫不避讓三尺。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