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359頁

    「太后息怒。既然群情洶湧,答應他們又有何妨?以免到時投降,有人跳出來反對。」

    「可若是李瑕因此而遷怒老身又如何?」

    謝堂道:「侄兒方才忽然想到,若真有群臣擁皇子南下,李瑕方知趙氏猶有民心,越不敢對太后不利。」

    謝道清一聽,又覺有道理。

    她於是再次被說服了。

    而還需要她定奪的國事已經越來越少。

    ……

    高長壽取常州之後,稍做整備便繼續南下,時宋軍已棄守平江府,其後嘉興府歸降。

    唐軍行軍的速度甚至於趕不上宋軍棄城、投降的速度。

    於是,沒能在蘇州多停留,高長壽便繼續南下,在八月初三,兵抵臨安,在城北四十里的皋亭山駐兵。

    「宋廷還未遷都。」

    「想必是要投降了。」

    「也好。」

    高長壽點點頭,繼續抬著望筒看向遠處的城池。

    他曾來過臨安,那年是隨李瑕從開封歸來,可到了臨安之後便一直在被陷害、追殺,只能躲在租賃來的宅子中。  

    因此他沒怎麼見識過臨安的繁華,卻已深切體會到宋廷的腐朽。

    回首往事,誰又能想到當年那個差點死在臨安的逃犯,如今能領兵前來滅宋?

    「陛下不希望戰事拖太久。」高長壽回過神來,道:「接受宋廷的投降,從此四海一統是最好的……傳信給宋廷,命他們派使臣來投降。」

    「喏。」

    這邊才傳出命令。

    不多時,便有士卒來報。

    「宋丞相陳宜中代宋廷投降,請到軍中拜見大帥。」

    「允,讓他在日暮之前抵達。」

    「喏。」

    高長壽踱了幾步,下令道:「且不急於攻城,待本帥見過陳宜中再談。」

    「大帥,宋廷雖未遷都,卻很可能轉移皇子宗室。」

    「他們可能早便轉移了,便是此時才走,由錢塘江順江入海,你攔得住嗎?」高長壽道:「不必再嚇唬他們,等他們投降吧。」

    「是。」

    高長壽遂就在大帳中閉目養神,等待陳宜中前來。

    天色一點點暗下去,營中點起了火光。  

    高長壽睜開眼,有些訝異,問道:「陳宜中沒來?」

    「稟大帥,並無趙宋使者出城前來。」

    高長壽愣了愣,想了一會兒,對宋廷這一番行事實在是想不通。

    他喃喃道:「既不遷都,也不投降,說好了又不來,為何呢?」

    ……

    「太后,不好了!陳宜中逃了!」

    「什麼?」

    謝道清吃驚不小,驚慌起身。

    「他怎麼可以逃了?」

    雖然說好了送走皇子之後,朝堂上下便可抱必死的決心背水一戰。然而唐大軍一到皋亭山,百官中根本就沒幾個人真敢出戰。

    事已至此,還未逃走的官員,幾乎已做好了投降的準備。

    謝道清是看陳宜中沒逃,遂把請降的重擔交給了這位宰執。

    原本答應得好好的,不想,臨到頭了竟能出這般變故。

    「左相人呢?!還不快把他找回來!」

    「回太后,左相本已穿戴了官袍,準備出城見唐軍統帥,許是事到臨頭怕了。沒有如約前往,入夜後便乘船離開,眼下只怕已經到海上了……」  

    謝道清聽了幾乎要暈過去。

    「怎麼辦?怎麼辦?唐軍是否會以為老身投降之意不誠?」

    心中喃喃著,她好不容易才鎮定下來,吩咐道:「快!去找謝堂前來,快去。」

    ……

    謝堂連夜趕到宮城,一聽謝道清所言,當即嚇了一跳。

    「太后要我到唐軍軍中請降?我……我豈能代表趙氏社稷?」

    「你如何不能?!」謝道清大怒,「你乃老身的侄兒,大宋的兩浙鎮撫使。」

    「可我不是宰執。」謝堂連忙搖頭,道:「如此大事,自是要宰執出面。」

    「那便封你為宰執。」

    謝堂愈發害怕,既不願去唐軍軍中,又害怕當了出頭鳥,縮頭道:「我不擅語言,難擔大任。」

    「難道我堂堂大宋,連個敢使敵營的忠臣都找不出嗎?!」

    謝堂心念一動,連忙道:「稟太后,臣以為有更適合當任宰執的人選。」

    謝道清愣了愣。

    她不曾想到,僅在這短短數日之內,朝廷竟還需要再換一任宰相。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降表

    臨安府衙就在吳山腳下、西湖湖畔。

    夜深時,公房中還亮著燭火,那是新任的臨安知府聞雲孫正在燭火前觀看地圖。

    有腳步聲在廊上響起,有人提著燈籠走到公房外,「篤篤篤」敲了三下門。

    聞雲孫抬頭一看,訝道:「張少保?」

    張世傑如今已被提升為保康軍節度使、兼檢校少保,這已經是宋廷武將能晉升到的極致了。

    孟珙當年以一己之力支撐大宋,去世之前也不過是這樣的官位。

    張世傑臉上卻沒有初任高官的喜悅,反而顯得憔悴而沉重。

    他將燈籠吹熄了,放在一邊,自己找了個位置坐下,開門見山便道:「皇長子已經到海上了。」

    聞雲孫抬起頭,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又沒說。

    一方面,他身為宋臣,要盡忠,必然是要為大宋社稷保全血脈與恢復的希望,該盼著皇長子能潛逃;但另一方面,明知朝代興替已不可避免,他有時也覺得早些一統、早些太平也好。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35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