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530頁

    為何打了勝仗還要議和?這看似荒唐的情況背後是宋承平年間袞袞諸公的權衡考量。

    這些地方種出的糧食,就是遠遠少於要占據它所要耗費的糧食。

    蒙軍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就簡單得多。

    屠殺。

    攻下一城便屠一城,搶掠走金糧珠寶糧食物資,將人都殺光。因此蒙軍越戰越強,無一國可與之爭鋒。

    李瑕就顯得很傻,這些年占了太多的地,卻一直沒有足夠的兵力與錢糧去守。因此捉襟見肘,困難重重……

    「但打仗不能只看劃不划算。我們必須打興慶府,之後才能打河套。占據了河套,才算是搶占了胡虜南下的跳板。要的是這個戰略位置,那麼消耗錢糧便是值的。何況眼下蒙軍主力並不在中原,這一仗我們承受得起。」

    韓承緒的本意並不是反對打興慶府,而是提醒李瑕還有多少可用的錢糧。

    李瑕既然心裡有數,他便停了下來,看向董文用。

    董文用已看完了兩封信件,沉吟道:「去歲郝天益打探到合丹率五萬大軍駐紮於九原城。如今又接連有情報說太原空虛,那有無可能蒙元想要引誘我們?」

    

    他如今說「蒙元」「我們」已是十分自然了。

    「既然軍情司、河西經略府都認為九原城空虛,此事可以確定。」李瑕敲了敲桌案,又強調道:「別忘了,對於忽必烈而言,草原比中原重要,這是一定的。」

    眾人沉默了一會。

    他們都生怕李瑕說出要親征興慶府。

    理由太多了,既是擔憂李瑕的安危,認為如今以秦王之尊已不必親赴戰場,也害怕因為李瑕親征而將戰況擴大。

    而且李瑕雖時常聽取旁人的建議,但其實一貫有主見,一旦心意已決,怕是沒人能勸的。

    此時,眼看著李瑕已起身,馬上要下達命令,眾人愈發緊張。

    陸秀夫不自覺往前一步,已準備好了勸諫。

    好在李瑕開口只是道:「那便依河西經略府所請,允李曾伯出兵攻興慶府,調十萬石糧草支援河西,諸公以為如何?」

    眾人不管是否心疼這批糧草,卻還是都鬆了一口氣……

    ……

    議事之後,韓家父子回到家中書房,韓祈安便道:「前陣子看王上每日總問蒙古消息,又編練了選鋒營,我便覺得他是摁捺不住了。」  

    韓承緒慢騰騰地在椅子上坐下,開口說話也是慢騰騰的,道:「王上的刻苦勤勉是骨子裡的,但凡有一點餘力,他都想要用盡,不願停,不願歇……但今歲不論想打何處,能調出來的也只有這十萬石糧草了,用完了,也省得再記掛了。」

    這句話透著他對李瑕的了解,有些無奈,又有些釋然。

    總之就這點家底花光了,由李曾伯去打興慶府,李瑕不想安穩也只能安穩了。

    「是啊,開了年便常在記掛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之事,遠隔五千里的戰事又能與關中有多大牽扯……」

    第八百八十一章 個人消遣

    僅在正月二十八日,遣李曾伯攻打興慶府的命令便出了長安城。

    由此可見,這一戰並非倉促決定,李瑕與李曾伯顯然是預謀已久,只等著對大形勢有了確切的判斷。

    這大形勢,指的還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

    若說從長安到伊犁河流域五千餘里,李瑕離阿里不哥很遠。

    忽必烈則更遠,從開平到哈拉和林也要四千餘里,再從哈拉和林到伊犁河又是一個四千餘里。

    這確實是一場地跨萬里的戰爭,只能說再遙遠的距離都阻止不了蒙古人的馬蹄。  

    李瑕與他麾下的官員、軍隊則去不了。

    漢人總是有鄉土的羈絆,做不到四海為家。

    不過若是拋開這種鄉土情懷,李瑕其實已經占據了河西走廊,從玉門關開始算的話,距離阿力麻里只有兩千餘里。

    從玉門關到阿力麻里,比從玉門關到長安還近一點。

    如今守在玉門關的守將叫馬戈,是歸義營的將領。馬戈若要聯絡阿忽魯、阿里不哥,比聯絡李瑕還快。

    詭異之處便在於此,玉門關外便是察合台汗國的領土,阿里不哥就在那裡與阿魯忽大戰。可以理解為,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決勝場就在李瑕的家門口。

    但另一方面,它又讓人覺得遙不可及。畢竟整個大宋疆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加起來都沒這麼遠。

    數千里之遙,滿是荒蕪之地,沿途沒有補給,勢力難以延伸過去。

    因此,長安官員的說法是「我們管不了西域之事」,認為蒙古汗位之爭對於長安而言鞭長莫及。

    最簡單的道理,李瑕不可能派遣兵馬往西域,完全沒這個實力。

    總之,最後一點錢糧都用於給李曾伯去攻興慶府了,長安官員們也放心下來。  

    ……

    「王上親自訓練選鋒營就是消遣,沒打算親征。」

    「是啊,也該歇一歇了,自從我到漢中為官以來,每年都見王上征戰沙場,該緩一緩了,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說話的官員名叫楊起莘,是大宋興昌四年探花及第,與聞雲孫、陸秀夫同榜。

    楊起莘是第一批到漢中的官員之一,原是任府學,如今調到長安主管文教之事,權柄不大,地位聲望卻高。

    他的妻子有個侄女便嫁給了林子,再加上他年紀已有六十四歲,李瑕稱王時,他跑也跑不動,只好留下,再把家人都接到長安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53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