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31頁

    今年的秋收已經過了,咸定三年積累的糧錢基本也因戰事花出去,可喜的是南絲綢之路上有了貿易往來,稍有些積余;

    各種券引發行得還算順利,平陵王府已能得到川陝民間基本的信任。江南那邊,金銀關子卻比之前的會子還貶值,因此川陝的券引漸漸在江陵、襄陽等地私下通用;

    棉花的種植稍見成效,王府施行了讓蜀地每十畝田地種一畝棉花的政策,且可以棉布抵稅……

    「說到這個,能否臨時再趕製出兩萬件棉衣來?」李瑕忽然開口打斷了韓祈安的敘述。

    「莫不是今冬要向北面動兵了?」韓祈安訝異道。

    「準確而言是西北。」

    李瑕也不瞞韓祈安,開口便說了想要占據河西走廊,進而再圖河套的想法。

    聽到最後,韓祈安捻須沉吟,緩緩道:「怕是吃不住吧?」

    「先攻下涼州,再由李曾伯屯兵於河西四郡,隴西的防守壓力能輕不少。」

    「倘若今冬延安、潼關,以及黃河沿線戰事有變又如何?」

    「所以才該打出去,先占據主動。還能寄望著我不打他,他便不打我嗎?」  

    「這樣接連作戰,耗費太大了。」

    「錢糧耗費,該算。」李瑕道:「但不能算得太清楚。算得太清楚了,反而更容易做糊塗事。」

    他說著,隨手把今日找來看的那些關於宋與西夏戰事的記載丟到一旁。

    大宋的士大夫從來都算得清楚,在將士奮死血戰一次次擊敗外虜的時候,算得出還是殺良將換和平更為划算。

    徽宗一登基,舊黨便把收復河湟地區的王瞻流放逼死,把將士浴血打下的西北六寨甩手割讓。

    他們當然有理由。

    說起來也是絲絲入扣,條理清晰。

    但李瑕懶得分析了。

    「這次不管耗費多少錢糧,不管划算不划算,便是傾家蕩產,就當買一個振奮人心,泄一泄這大宋將士的憤懣,提一提漢家男兒的心氣。」

    韓祈安該提醒的提醒了,見李瑕主意已定,也不多勸,先是將一應錢糧調度之事應了,又問李瑕何時歸漢中。

    李瑕搖了搖頭,道:「李曾伯想要領兩萬騎西討,他怕是做不到。方才見了蕭全,如他這般的劉家舊將,李曾伯很難如臂指使,我到涼州一趟,為他坐鎮吧。」  

    「也是。」

    韓祈安明白李瑕的顧慮在何處,少帶或不帶糧草孤軍深入,需要在軍中有極高的威望,李曾伯年紀雖然大,至隴西不過一年,必是做不到。

    老人慷慨激昂,也富戰略眼光,但以李瑕的做事態度,不可能任由他去冒險。

    明白歸明白,韓祈安也嘆了一口氣,道:「阿郎離家也大半年了,倒不如將治所遷到長安來?」

    「也想過,但待川蜀民心大定了再遷也不遲。」

    「……」

    談過了公事,韓祈安才說起私事。

    他給李瑕帶了一大疊的家書。

    因為韓巧兒遞信最方便,寫了特別多封。

    李瑕也想家,漸漸真的明白「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當中的情緒。

    而在李瑕看這些信的時候,韓祈安想了想,還是問道:「聽說,張六郎擊敗夏貴,重據亳州了?」

    「嗯,河南局勢可惜了。」

    「張家果然有實力……對了,還未恭喜阿郎,喜得貴子。」韓祈安道:「聽巧兒說,阿郎這次本希望要個女兒,求個兒女雙全。側王妃則是又生下了兒子……」  

    「知道岳翁想說什麼,放心吧。且不說天地之廣,只說蒙古國如今之疆域,三五代人分封治理尚且難以鞏固下來,沒什麼好爭的。」李瑕隨口說著,眼睛也不抬,又道:「我心裡有數。」

    七月初七時,張文靜生下了孩子,男孩。

    李瑕本想隴西之戰一打完便回漢中,結果又打算攻涼州,難免心中掛念。

    至於這個剛出生的次子對於張家有何影響?

    或許會有些影響,關鍵在於主動權在誰手裡。

    李瑕翻開張文靜的信,只見上面先是說了許多小事,又在小事中摻雜著表達各種想念,最後,她問他是否將孩子的事告訴張柔,並附了一封信,若他同意便直接遞往北面。

    好歹也是正兒八經的夫妻,生了孩子得讓外祖父知道一下……

    李瑕不由笑了笑,沒拆開張文靜給張柔的信,而是又寫了一封親筆信,並在一起送往保州。

    ……

    燕京。

    張柔緩緩打開一口箱子,只見裡面滿是書籍。

    他緩緩捧出最上面一本,輕撫了撫封面,遞給了王鄂。  

    王鄂曾是金國狀元,如今忽必烈的詔書多出自他手。

    此時王鄂雙手捧過張柔遞來的書,攤開看了看,道:「張公有大功於後世矣。」

    這是《金實錄》,於他們這些北人而言,有超乎尋常的意義……

    金國的歷史重要嗎?

    拋開女真人不提,一百多年間活在中原的萬萬人不能沒了歷史,否則他們才是被真正的完全滅亡。

    不久前,王鄂向忽必烈進言「自古有可亡之國,無可亡之史。蓋前代史冊,必代興者與修,是非與奪,待後人而可公論也。」

    忽必烈允了。

    這代表著蒙古國要為前朝修史,也代表著它維護正統。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3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