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04頁

    至於亳州……暫時而言,忽必烈不能令張柔除掉張五郎,也不能開口叫張柔交回亳州。

    一個不好,真逼得張柔魚死網破。

    需要有所轉圜。

    張弘范就是最好的人選,深受重恩,忠心耿耿。

    且哪怕事情辦壞了,也不至於逼得張家跳腳。

    忽必烈已給了張弘范太多的恩典,且還能給更多。

    張弘范不會投附李瑕。

    不說其家小在保州等各種原因,恰是因張大姐兒想嫁李瑕、張五郎已有暗中支持之傾向,張家投附之後,必被李瑕分權於諸兄弟。

    只有忽必烈還能讓張弘范這個人繼承整個張家統領三十餘城、八萬戶軍民總管大元帥的權力。

    蒙古之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對於張弘范而言,這件事既是機會,也是考驗。

    若辦妥,往後張家之權必然全歸於他;若辦不妥……忽必烈給他的恩典越重,一旦背叛,忌恨越深。

    但張弘范不願、也不能對張五郎下手。

    

    家族才是亂世立命的根本,若兄弟鬩牆,張家也要分崩離析了。

    他身受重恩,也是身擔壓力。

    事到最後,已全擔在他一人肩上。

    家小在保州要顧、前途抱負要實現、兄弟情誼要保全,怎麼做都難。

    但張弘范還是打算做得完滿。

    到了亳州,他試探了張五郎幾句。

    發現張五郎沒變,還是那顧家的守成性子,張弘范這才決定接回大姐兒。

    從根源上斷掉張家與李瑕的聯絡,亦是最好的辦法。

    如此,兄妹三人,各作些犧牲。張五郎不至於死,最多去當個質子;大姐兒放棄些小情小愛,再找良人;他張九郎也願挨些責罰,哪怕丟掉往後全統張家之權的機會。

    往後,張家還是那個兄弟姐妹齊心的張家。

    卻沒想到最後,不僅大姐兒不願作這點犧牲,就連張五郎也不肯。

    ……

    這才是叫張弘范最難受的。

    他想到當年離開亳州大姐兒討要書籍之時,作為兄長何等寵愛這個妹妹;想到當年五郎寧可身負重傷也要保全家族……  

    轉眼之間,物是人非,他們都變了。

    心念蕭索。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時近黃昏,平陵郡王府內頗為喜慶。

    「請賓客入席。」

    一對新人對拜過,觀禮的張弘道看著他們般配的模樣,心中又添了感慨,轉身入了席。

    「娘家人請坐這邊……」

    宴席倉促間又多擺了五六桌,張弘道招呼著家小,又讓張延雄去安排親隨。

    「五郎,李瑕怎也不防著我們?」

    「稱他『郡王』吧,去坐吧,你想喝酒就喝。」

    張弘道桌邊坐了,閉上眼歇了歇。

    連日趕路,他渾身酸疼得厲害,但真正疲憊的還是那顆心。

    也沒了心情夾菜,他捧起一杯喜酒喝了,眼睛已有些發酸……

    張九郎還真以為他想不明白。

    自大姐兒離開後,他整整分析了四五個月,確定忽必烈根本不敢在眼下動張家,才敢行事。  

    李璮多年異動不斷尚且無事,為何這邊一點小打小鬧到了張九郎口中,卻成了大禍?

    張九郎口中之大禍,只關乎其一人之前程罷了!

    這次,做了些小動作,怕是被趙璧查到了。

    是他張弘道能力不濟,認栽。

    那出奔逃命又如何?忽必烈敢動張家嗎?

    當年六郎尚且肯放張世傑,今張九郎卻連親生兄弟都不肯放了?

    說什麼求情,這次忽必烈能高抬貴手,往後呢?待天下大定,還能容他不成?

    是,他能耐比不上九郎,也繼承不了家族重擔,且願意為家族拋舍己身。

    己身可拋,卻不能只為實現張九郎一人之抱負!

    那日相談,張弘范頭一低,說甚「接回大姐兒,我才好保五哥性命」,低頭間愧疚的是什麼?

    真當人想不明白?

    「妹妹的一世姻緣,兄長的一世自由,就都比不上你一時前程?!就你張九郎有本事?但我也有妻子兒女!」

    ……

    正想著這些,張弘道一轉頭,只見李瑕已端著酒杯過來。  

    對視了一會,李瑕持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我會好好待文靜。」

    「百年好合。」

    「五郎能來,我們很高興。」

    張弘道又嘆惜,道:「我棄亳州而逃,沒本事,讓你見笑了。」

    「不會,面對忽必烈與金蓮川幕府本就不易,人沒事就好。」

    「我就知道九郎不能從你這帶走文靜。」

    李瑕抬了抬手,兩人默契地轉向後院。

    張弘道捧著個空空的酒杯,發現沒把酒壺也帶來,微微苦笑,問道:「你是故意設計商挺?」

    「嗯,把水攪渾才好渾水摸魚,經驗之談。沒想到你還是被揪出來了。」

    張弘道又苦笑,道:「你作為對手尚且肯幫我做到這些……」

    「妹夫。」李瑕道:「作為妹夫才幫你做這些。」

    「是。」

    「根本而言,還是忽必烈沒將他自己看成是漢人。」李瑕道:「蒙古對待世侯太寬,這是弊政,制度上有疏漏,真有事,只能用猜忌來補。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妥善的制度。」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0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